240天,一座10万吨级码头
2015-12-22 00:05:53沧州资讯167
本报记者 张伟 本报通讯员 皮家琪 闫嘉彬
继黄骅港综合大港建设创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黄骅港速度”后,日前,黄骅港建设又创下了国内港口码头建设的新奇迹:仅用240天,就高标准地完成了首座专业化粮油码头——冀海散杂货码头建设,工期较同类码头缩短至少3个月。
港口建设者们振臂高呼,相拥而庆;项目投资者惊喜万分,称“这简直是个奇迹!”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这里本就是一个奇迹诞生的地方。
这些年,沧州从沿海无港,到2010年黄骅港综合大港通航,再到2011年综合大港开航一年即跻身亿吨级大港行列、2013年四大港区货物吞吐量增速位列全国沿海亿吨大港首位……沧州港口建设在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
240天工期,让有着70年水工建设经验的老牌劲旅的领头人不禁眉头一皱
“冀海”有“寄海”的意思,充满了对蓝色经济的期待。
冀海散杂货码头作为黄骅港首座专业粮油码头、首座外资码头,其投资者美国嘉吉公司可谓来头不小。近年来,嘉吉一直位列全球四大粮商之列。
“冀海”是嘉吉在我国建设的首座10万吨级专业粮油码头,年设计通过能力达235万吨。码头的建设,不仅可满足公司在渤海新区粮油加工仓储项目的海运需要,同时还为黄骅港专业码头群建设、临港产业发展壮大带来多重利好。
确保码头如期保质完工意义重大。为此,当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十七项目部在接到工程后,骤感“压力陡增”。尤其是工期240天的硬任务,更使这支有着70年水工建设经验的老牌劲旅的领头人不禁眉头一皱。
“240天的时间本来就不充裕,再加上风、雨等因素影响,有效施工天数根本无法保证。而且,当时第一道龙头工序的施工图纸下达不齐,那真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回想起当初的工作情形,项目部经理丁德勇仍心有余悸,“尽管当时非常困难,项目部内部也有着不同声音,但大家相信,条件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完成目标。”
于是,丁德勇和他的同事进入了一个无比充实的工期。从人员调配到工序设置,从测绘数据到选定运桩的驳子、打桩的驻位、起重的器具,项目部全员上阵,马不停蹄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港池的另一侧是正在运营的河钢码头,随着打桩船、运桩驳及各种施工船舶的进入,本来就比较狭小的港池立刻变得拥挤起来。如此一来,码头建设工期变得更加紧张。对此,项目部主动到河钢码头对接,希望施工能够得到对方谅解,同时加紧与沧州海事局对接,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在码头建设中,沉桩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沉桩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能否按时完工。为此,项目部在4月初启动了劳动竞赛,确保493根方桩在5月31日全部振沉。然而,活动之初,沉桩便遇到了麻烦,因施工工艺等问题,有的时候一天竟然只能振沉1根桩。
“这要干到猴年马月啊?”项目部主任工程师邵蔚急眼了,他召集项目部“创新工作室”技术能手们整天围着施工方案,反复推演打桩工艺,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大家研究决定,修改原来的工艺:对于长度在54.5米以下的方桩,起吊由“六点吊”改为“四点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以后,日沉桩12根、18根的喜讯屡屡传来。终于,随着最后一根方桩被稳稳地沉入海底,项目部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为后续工序赢得了宝贵时间。
严把质量安全关,需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
“质量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在冀海散杂货码头施工现场,类似的标语和提示牌随处可见。“历经百战”的项目部,每个人的心中早已形成了一杆“秤”,都非常清楚质量和安全对于一个工程的分量。
“这座码头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700毫米×700毫米’的混凝土方桩。这种方桩在黄骅港建设史上为首次应用,改变了以往钢桩作业的传统,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经实践证明,非常适用于黄骅港地质,单桩承载力大大提高,更好地保证了码头的质量。”丁德勇站在岸边,用手指着稳稳地支撑着码头平台的一根根方桩,满脸自豪。
码头面层施工赶在夏季,屡屡遭受高温侵袭。“尤其是面层浇筑混凝土工序,恰好遭遇本地有史以来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梁板热得烫脚,导致混凝土出模温度难以控制,一旦控制不好,面层的抗裂度、平整度都会永久影响码头质量。”邵蔚介绍说。对此,项目部集思广益,决定使用“土办法”:在浇筑混凝土前,利用土工布进行24小时洒水,对梁板持续保湿养护,有效解决了以往直接洒水导致降温不均、浇筑混凝土时清理水困难的问题,保证了混凝土入模质量。
陆地,上百人同时作业;海上,十多艘船、十多台机械全面“开战”——如此宏大的建设场面,如此众多的人员、设备,安全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为此,项目部连同协作单位,严格执行业主的安全管理标准:每天在班委会上进行“作业前危害分析”;每位入场人员都要接受4小时安全教育;坚持“安全照镜子,五宝天天见”,即每天进入码头门禁前,都要对照安全警示镜,仔细检查安全帽、护目镜、救生衣、防滑鞋和工时胸卡;班子成员月度检查,安全员每日菜单式检查,为工程建设织就了一张牢固的“安全网”。另外,项目部还创造性地将业主的标准延伸,开展“安全一刻钟”活动,即在职工大会、调度会前一刻钟,由班子成员带头,轮流讲安全,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氛围。
到达成功彼岸,需要解放思想、创新管理
“三台门机将在8月初上岸。”正当施工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时,一封来自业主的“鸡毛信”送到了项目部。
门机是安装在码头上的重要的卸船设备。“这意味着,我们的工程要提前,才能确保门机顺利上岸。”丁德勇说,“当时,各结构段的图纸还没有完全下达,预制场的生产线还面临着调整,再加上高温、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工程工期再想提前,真是难于上青天”。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项目部还是决定尊重业主的要求。于是,项目部全体骨干总动员,从部门组织,到天津港与黄骅港之间的联动,问题一个个被抛出,方向一次次被理顺。最终,一个创新的管理思路被确定下来——统筹作业、平行推进。经过艰苦的努力,8月初,码头已具备门机上岸条件,“加急”的任务胜利完成。
攻城拔寨中,码头面层施工顺利收官。接下来,就是门机安装和皮带机及转接机房工程。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十七项目部负责的是后者。“当时,三台门机已经上岸,不足300米的码头上,几乎被占满了。而我们的皮带机及转接机房构件也正在源源不断地运过来,码头上一下子堆满了各种材料,停满了各种设备。没有了作业面,我们的施工节奏都慢了下来。”丁德勇介绍,“这两个工序,一个负责接卸货物,一个负责输送原料,对于业主来说都既紧迫又重要”。
怎么办?关键还是靠解放思想、创新管理、协调联动。为此,项目部制定了“让、抢、赢”三字工作法:“让”,就是优先水电接入、机电安装、道路施工,如此一来,码头上堆放材料更加规范了,保护面层更加仔细了,皮带机大型设备安装通道更加通畅了;“抢”,就是码头皮带机和陆地皮带机两头“开花”,人员在码头和陆地之间流动施工,同时,看准一切机会,抢建30米高的钢构框架,保持设备构件安装作业不断档;“赢”,就是变以往的独立作战为协同作战,以满足业主大局利益为方向,在工序上坚持大船大机整体联动,统一协调。方法对了,结果可想而知:两个工序节点顺利推进,势如破竹,9月底,皮带机及转接机房工程整体通过预验收,三台门机安装完毕。
如今,原本异常热闹的施工现场已经归于平静,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门机和长长的皮带机走廊正在加紧调试的画面。未来,随着渤海新区港口国际化战略的加速实施,这样的画面会越来越多,成为新区建设“沿海强区、壮美港城”的最好诠释。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