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助力“五城建设”
2015-12-30 09:14:13沧州资讯160
正是风好扬帆时
——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助力“五城建设”
本报记者周洋 通讯员王庆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沧州市上下如火如荼地落实并推进“五城建设”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来,市扶贫办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对接京津协同发展为驱动,以引导培育新型业态农业为重点,以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强化产业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等措施,以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助力“五城建设”。
今年,全市“牧菜菌”三大扶贫特色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10%;已争取省以上专项扶贫资金4.2亿元,仅财政扶贫资金即比去年同期增长33%;共扶持243个贫困村带动2.5万户发展设施蔬菜2022亩、食用菌1288亩、林果苗木9200亩,发展畜禽养殖771万头(只),组织就业培训及实用技术培训1.92万人次,新修道路136.5千米,铺设引水管道42千米,改造低压线路48千米。
不断创新机制 整合资金放大扶贫效应
自2011年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市扶贫办就深切地感受到,要搞好扶贫开发,仅靠专项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专项扶贫资金的引领作用,建立财政资金、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等多渠道融资体系,实现了投入机制的创新。一是通过创建产业基地或园区,整合部门资金。二是采取村干部领办、能人大户合办专业合作组织,挖掘民间资金。三是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企业集团、工商大户由城市房地产、工业项目转向农村农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创建园区或基地,培育发展扶贫龙头。近年来,共组织工商企业、能人大户与扶贫项目建设对接活动20多次,促成他们与291个贫困村结对共建,合作项目326个,合作资金达26.3亿元。
同时,市扶贫办还大胆探索了“资本到户、权益到户”的收益分配机制新模式。即在县域内打破乡镇村界限,把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以贫困农户参股形式,投入到产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基地或园区)项目上,贫困农户在获得扶贫项目受益(股金分红)的同时,还能得到土地流转资产性收益或务工工资性收入。我市8个贫困县406个“十二五”启动扶持的贫困村中,采取上述运作模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有363家,占贫困村89%。其中畜禽水产养殖143家、蔬菜蘑菇种植181家、种养加工业38家,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入社贫困农户4.6万户,辐射带动非社员农户8.5万户。贫困农户获得扶贫项目受益(股金分红)、土地流转资产性收益或务工工资性收入等达9.2亿元。
此外,今年我市还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基金会在吴桥、孟村建立了扶贫自立社。全市扶贫自立社已达6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亿元,共支持3.6万户发展种养业和其他产业,使贷款的贫困农户实现创收5.6亿元,使8.4万贫困人户脱贫致富。
立足产业支撑 做足“牧菜菌”三大特色文章
按照“依托产业搞扶贫,通过扶贫促产业”的总体思路,市扶贫办立足沧州本地资源优势,对适应我市盐碱地特点,投入产出大、比较效益高的食用菌产业,给予了重点扶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组织工商大户与扶贫产业项目对接等措施,新增食用菌种植项目区66个,总投资10多亿元,新建食用菌大棚776栋,投放菌棒1452万棒。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99亩、产量11.8万吨,销售收入达6亿元,打开了京津两个高端市场,效益是传统种植的40-60倍。
同时,通过大力推进东部“畜禽养殖”和西部“大菜篮”及“龙头带动”三大扶贫工程,我市8个贫困县形成了“牧菜菌”三大扶贫特色产业格局。东部在台湾大成和广东温氏集团带动下,形成了“种苗繁育-饲料供给-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订单销售”产业扶贫运作模式。东部食用菌和西部蔬菜与京津等大型市场搭建了网上销售平台,与石家庄、保定、沧州等大型超市实现了对接。
为做大做强“牧菜菌”三大产业,市扶贫办还编制下发了《沧州市蔬菜扶贫产业发展规划》《沧州市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和《沧州市沧西香菇产业带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规划了两大产业区域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和主要保障措施。此外,还和我市农发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几家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了农户信贷和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以及贴息资金共3400万元,至少撬动放大金融资金2.3亿元,支持了5000余贫困农户发展相关产业。
挖掘乡村文化 发展旅游扶贫
近年来,我市在扶贫开发中注重依托农业产业,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这其中,盐山县韩集镇薛堂村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村是我市唯一入选国家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的村庄。近几年来,该村不断加快教育、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及新民居的建设步伐。同时,重点发展金丝小枣、水果种植等产业,村容村貌有效改善,并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产业基础和乡村环境。2013年,薛堂村被农业部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2014年,获省级“美丽乡村”称号。今年,薛堂村正式入选国家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扶贫部门给予5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此次旅游扶贫试点全国共560个贫困村入选,我市仅此1个。受益于省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今年,石家庄朴真轩园林设计有限公司与薛堂村签订帮扶协议书,将为该村义务编制旅游规划,指导村庄科学发展旅游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年底,市扶贫办和市旅游部门又上报12个旅游扶贫开发村,涉及海兴、盐山、南皮、孟村、东光、献县、吴桥和肃宁等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市的旅游扶贫开发将大有可为,美丽的乡村游前景广阔。
维护生态环境 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节约集约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基,只要科学处理得当,处处都能“生”金。市扶贫办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盐山康蕈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菌种培育及技术指导服务等,合作社利用当地充足的牛粪、沼渣、秸秆等废料,进行工厂化种植双孢菇、草菇、杏鲍菇、金针菇及北虫草等蘑菇品种,并注册了“康蕈”商标等食用菌品牌,辐射带动10多个村、3000多家农户种菇增收。
海兴县荣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与天津一客商合作,建设食用菌集约化生产项目。项目投资5000万元,开发盐碱滩涂500亩,规划建设钢构联体菇房1000座,配套建设100亩的冷链蘑菇市场。据测算,年单棚纯利8万元,年可获利8000万元。项目建成将形成统一供应栽培基料、农民合作化种植、统一进行产品和废料回收加工销售、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新型业态综合农业园区。
通过发展食用菌种植,过去不长庄稼的废弃地、盐碱地,现在建起大棚,成了农民增收的平台;过去一排排既污染环境又存在火灾隐患的玉米芯、棉籽皮、果树枝干,现在粉碎后做成了菌棒。而且,废弃的菌棒还可用来生产饲料、生物肥料,可谓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营造“好人”氛围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
“众人拾柴火焰高”。市扶贫办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为营造“好人之城”的浓厚氛围贡献力量。
搞好“春雨行动”对接,实现扶贫对象全覆盖帮扶。一是继续组织好对中直、省直帮扶部门的协调服务,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对我市的支持。二是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统筹省、市、县三级帮扶资源,对全市674个建档立卡村逐村派驻工作队,明确帮扶任务,制定帮扶计划,确保所有村实现全覆盖帮扶。同时,根据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及帮扶需求,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实行“一对一”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三是组织了实力较强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参与帮扶贫困村,并进行了部分村、企扶贫产业对接,实现了贫困乡村产业发展、贫困农户增收、帮扶企业经济受益的共赢目标。四是制定出台了《沧州市扶贫帮困“春雨行动”实施方案》,聚集社会资源,汇聚善行善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家庭优越性,做到雪中送炭、有的放矢,实施精准帮扶。目前,全市累计落实帮扶项目650个、投入帮扶资金1.11亿元。
此外,今年“扶贫日”,我市隆重举行了“情暖沧州·扶贫济困”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力量,采取集中性活动与常态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实践中,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开展了扶贫捐赠、走访慰问贫困户、企业定点帮扶贫困村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市金融系统公募捐款已超24万元,市交通系统、发改委、中心医院等单位捐款120余万元。同时,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和市扶贫办还召开了相关会议,对百家企业帮扶百村活动进行了部署。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