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人年内脱贫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
馆陶县寿东村是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村,近年来通过发展粮画制作产业,推行“教育村民、方便村民、富裕村民、壮大集体、美化环境”模式,打造“粮画小镇”促农增收,仅粮画制作一项,人均全年增收2万余元,解决了150余户贫困农户的就业问题,该村也因此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这是我市精准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以黑龙港流域和太行山区为主战场,以535个扶贫重点村为攻坚对象,开展精准扶贫,推进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去年全市15.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上,今年1-11月,我市又有9.8万人稳定脱贫,到今年底将确保10万扶贫对象摆脱贫困。
“精准扶贫,关键是精准识别,确保扶贫工作底数清、全覆盖;精准施策,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落实,进一步明确扶贫攻坚的责任。”市委书记高宏志在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上表示,脱贫攻坚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为每个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制定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2017年全市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2014年、2015年,我市组织开展进村入户调查,严格实行群众评议、公示公告、抽查检验等制度,真正把有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的低收入群众列为扶贫对象,将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五保户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救济。全市建立了贫困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建档立卡全覆盖。今年,我市共有扶贫工作重点县7个,涉及535个扶贫重点村,到2015年初,重点县重点村还有扶贫对象5.4万户、18.88万口人。
精准识别,更要精准帮扶。我市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继续实施“东菜西药、东养西游”的扶贫产业格局,在东部县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在西部县(市、区)重点发展药材和乡村旅游。今年,新建成施蔬菜大棚2.31万亩、1.64万座,发展林药间作2万亩,发展家禽养殖1621万只,养牛羊猪等14.1万头(只);依托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脉系,在西部山区重点打造5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点,为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乡村旅游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扶贫产业的新亮点。市扶贫办起草了《关于加快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指导我市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涉县磨池村移民搬迁后,依托老村旧建筑,建设影视基地,《八路军》、《太行山上》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中央电视台《图说中国》栏目也建设了拍摄基地。地处高山深谷的一些搬迁村
利用独特的山水风光、古旧民居发展休闲旅游,开办起“农家乐”,同时按照基地化、景观化的思路,建设了一批菊花园、射干园等中药种植观赏园,开发药枕、保健茶等旅游产品,为群众带来可观收入,有的“农家乐”年收入达50多万元。发挥传统优势,在东部县重点支持发展小食品加工、草编、车饰、土纺土织、自行车配件等家庭手工业,在西部县重点支持、发展干果加工、旅游小商品等手工业。今年以来,我市新培育家庭手工业试点村15个。
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从2014年至今年6月底,通过高水平选址、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共计投入918万元建设移民小区,将涉县董家沟村、东达村102户、400口人搬迁到近水源、近公路、近村镇的宜居之地。为帮助搬迁群众致富,涉县充分发挥山场广阔、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搬迁群众种植中药材。订单培训搬迁村富余劳动力,鼓励他们利用新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从事三产服务业,尽早实现增收致富。
在产业扶贫中,我市注重政府主导,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扶贫龙头企业投资,并以“农户贷”“产业贷”等模式推进金融资金参与,在7个重点县发展蔬菜种植、蛋鸡养殖等10余家股份合作社,带动大量贫困户搞合作经营,走市场化道路,初步形成“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扶贫格局。以岭药业、同和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农字号”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户在产业扶贫中享受到更多收益。
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扶贫开发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在535个重点村,村村都有一支一心助农脱贫的工作队,分别定点帮扶大名县、魏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和80个省派、171个市派、449个县派驻村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驻村实际,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作为“一帮一”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按照“春雨行动”安排部署,市、县近3万名机关干部与贫困家庭结对子,因户施策,量身制定脱贫计划,从政策法规、产业发展、资金信贷、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方面给予帮扶,让扶贫帮困措施更精准、更具针对性。今年以来,水利、交运、电力等行业投入1.84亿元,为贫困农村修路180公里,硬化街道310千米,打井及配套146眼,开办农家书屋等,解决贫困农村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
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116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推行“三长联盟”民企扶贫模式,“商会会长+企业董事长+贫困村村长”合作扶贫开发;实施“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努力实现家家有科技能手、人人有一技之长;创新“互联网+扶贫”平台,促进“一村一网店”……一系列扶贫新机制、新模式,抓点扩面。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已有58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目前,我市继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强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全市扶贫对象提前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县提前实现脱帽出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