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梳妆楼:国内唯一元代贵族墓葬群
以大马群山为界,张家口市被分成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区域,这也成就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相互碰撞和交融,为今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这里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汇聚、融合的三岔口。作为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张家口现存各类文物遗存790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全市各级馆藏文物截止2010年底共1.8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500余件。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的宣化辽墓,保存最完好的古驿站鸡鸣驿城,宏伟瑰丽的元中都遗址……散落在张垣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衔接起一幅敞开的历史画卷,为我们揭示出远古至今的沧桑变迁,它的博大、深邃和隽永为张家口增添了非凡的魅力。
记者 魏民 通讯员 梁志刚 祝天胜
梳妆楼宏伟而神秘,作为元代贵族墓葬的地上享堂,此墓葬习俗与蒙古民族的习惯葬俗存在诸多不同,它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习俗、礼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以及服饰演变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萧太后的“梳妆楼”
在沽源县闪电河流域,有一座如同蒙古包的高大建筑,在茫茫草原上矗立了数百年,它就是梳妆楼。
冬日的坝上,草色枯黄,寒冷的脚步日益临近,黄昏落日中的梳妆楼宏伟而神秘。
沽源县文保所所长白云辉介绍,梳妆楼为青砖方形横券无梁结构的穹窿顶建筑形式,楼体正方形,边长10.69米,通高9.1米。楼体下部为方形,四面墙体向上逐渐收分,墙体上部为女儿墙,再上为穹窿顶,南面开门,东西开窗,这种建筑风格和造型在北方地区独具特色,周边地区至今未发现与之类似的建筑。
很久以前,梳妆楼的“身世”,曾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
据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口北三厅志》载:“此楼俗称萧太后梳妆楼,蒙古又谓之察汗格尔。”《沽源县名地名资料汇编》载:“梳妆楼位于辽之‘凉陉’,金之‘金莲川’地区。辽景宗和萧太后约在公元975年在此建筑‘凉殿’。辽帝、太后及部族大臣经常在此纳凉避暑、驻扎并建有行宫。”因此,这个造型奇特的建筑一直被认为是萧太后的梳妆楼。
美丽传说被推翻
直到199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此楼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在楼内发现了一座墓葬,葬有一男两女。白云辉所长介绍说。
墓室长方形竖穴,由砖墙和木棺隔为三室,中室棺木为一段完整树木挎木而成,棺外有三道铁条锔束。棺内出土了马鞍、马镫、铅灯、弓箭、铁剑、铜质印章、鎏金银饰带扣、织金锦衣物残片、皮革马靴等随葬品。东、西两室尸骨为女性,保存完整的西室棺木为柏木做成,棺内出土有书有梵文经文的丝织上衣,以及皮制钱袋、金簪、宋代铜钱、衣服残片等一批随葬品。
根据墓葬形式和衣物服饰推断为元代蒙古贵族合葬墓,梳妆楼实为一座元代贵族墓葬的地面享堂建筑,纠正了史料记载及传说的谬误。
《梳妆楼揭秘》
在梳妆楼眺望四周,南面有一缓土丘,北面有一敖包梁,而在它的东面是闪电河,东南面为金莲川。
2001年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对梳妆楼四周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发现墓葬24座,分为两个墓区。南区为贵族墓区,共发掘10座墓葬,墓葬的形制及规格较高,出土的随葬品较为丰富,另外还有两处建筑遗址;北区为平民墓区,共发掘14座墓葬,墓葬形制简陋,随葬品较少。
考古人员在墓葬发掘中还发现了青石碑文残片,一块残片上有“襄阔里吉思,敕撰,臣为……”等文字,为确定墓主人身份和建楼时间提供了重要线索,据《元史》所载阔里吉思生平推断,梳妆楼应该建于1298至1305年之间。梳妆楼建筑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又兼有西域伊斯兰风格,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元代贵族墓葬群。
白云辉介绍,作为元代贵族墓葬的地上享堂,这种墓葬习俗与蒙古民族的习惯葬俗存在着诸多不同,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习俗、礼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以及服饰演变,同时为研究汪古部落及其他民族部落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2001年,梳妆楼元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底,由北京探索之光电视文化中心,沽源县委、县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电视片《梳妆楼揭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创《探索·发现》栏目的收视之最,如今,每年来沽源旅游的人都会慕名前往观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