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廊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碑廊在哪里)
1. 碑廊在哪里
三国赤壁古战场,赤壁之战发生地,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南岸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
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又石刻“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故也有人称此地为“周郎赤壁”,是赤壁现存最早的文化遗迹。周郎石像,傲对长江,壮志满怀指点江山如画;拜风台上,诸葛武侯羽扇轻摇,巧借东风,借出千年来震古烁今的一战,借出一个三国鼎立的新格局;凤雏庵下,千年紫藤、参天银杏依旧苍翠,当年凤雏先生在此隐居巧连环献计;一龙一凤,齐聚赤壁,让这一方土地借卧龙凤雏双英之势一飞冲天,在历史长河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主要景观有:赤壁摩崖石刻、周瑜塑像、拜风台、凤雏庵、翼江亭、赤壁大战陈列馆、赤壁碑廊、千年银杏、三国雕塑园等。
2. 碑廓的由来
圣公山座落在碑廓镇北部,东有韩家山,西有鸡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有山下具有传奇色彩的圣公庙,自古以来,游客众多。
圣公庙是为纪念孔子的“师傅”项橐而修建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战国时期(公元前504年左右),在现在的碑廓镇圣公山前有几个小村子,这几个小村子即是项家夼、范家楼、袁家庄。项家夼即是现的魏家庄,范家楼已不复存,项橐就出生在项家夼这个村子里。
3. 碑廓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卧佛院遗址 卧佛院也称下寺,位于阿掖山北麓,虎山镇小村南,为唐朝代始建,迄今为1300多年的历史,后历经战乱,几经兴废,如今仅存有寺墙、元朝重修卧佛院残碑一块,寺院内存有的两株千年银杏树高大茂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大株高29米,小株高28米,仅次于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千年银杏树,为世所罕见。
(2)许瀚碑 许瀚,字印林,室名攀古小庐,虎山镇大河坞村人,生于清嘉庆2年(1797年),卒于同治五年(1866年),是清代杰出的朴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和大书法家。其书法尊奉颜体,丰肥端庄,通劲遒健。今保存在磴山西峰上的许瀚书碑是他书法成就的代表作,其内容是书录明朝杨继盛的诗:“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结东邻。”整个碑高为1.5米,宽0.6米,是许瀚挚友丁良善石立碑的。
(3)海上碑 位于阿掖山南坡,海州湾北岸,岚山渔港西侧,为海边天然巨石凿琢而成。上有苏京,阎毓秀等历代名人题书的摩崖石刻。苏京,安东卫人,明代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书楷文:“星河影动”、“撼雪喷云”。闫毓秀,清康熙武进士,安东卫守备将军。题楷文:“难为水”、“万斛明珠”、“砥柱狂澜”。海上碑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立在碑石上,可远眺千帆竞发,海鸥翔集,盖一方奇观。
(4)安东卫护城河 安东卫古城遗址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就是护城河。安东卫护城河利用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引阿掖山西坡溪水,沿古城墙外侧挖河道,分城东河,由北向南到南门外;城北河,由东向西,再向南至南门外与城东河汇合入海,全长6公里。
(5)上寺 位于阿掖山主峰东侧下,古代称观云院,于公元1264年兴建,后历经战乱,现仅存寺墙遗址。
(6)圣公庙 位于碑廓北圣公山南侧,最初兴建于圣公山主峰峰顶,明代初年移建于现在的地方,原建筑物大部分于1944年毁于战乱,2001年东北客商投资在原址上对圣公庙进行修缮,重现圣公庙当年景象。 海滩 岚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滩资源,海岸线全长25公里,其中沙滩海岸长15公里,沙岗、沙坝面积近500公顷,海滩外围均有宽愈百米的防护林带。我处海滩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蓝天、碧海、绿树、怪礁和柔软细腻的沙滩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是观海听涛、休憩娱娱乐的理想场所。贴海岸线防护林建有沿海公路,交通便捷。
4. 碑刻长廊
盐湖区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10月,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原馆址系明正德七年(1512)运司城修建的关王庙,2007年1月迁至市区北10公里的舜帝陵景区内。新馆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占3000平方米,文物裤800平方米,馆藏文物8586件套,珍贵文物200余件,以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最为典型。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学述报告厅等。
基本陈列“盐湖之光——历史文物陈列”,通过400多件精品文物展示盐湖区从史前时代到解放前夕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史,折射出盐湖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重要史实,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战国时代的青铜器,汉代的陶器,到宋、元、明、清的各种瓷器等,无论从形制还是制作工艺都精巧细致、美观大方、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盐湖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专题陈列“虞舜文化专题展览”,通过文献、图表、文物等详细介绍了舜帝的生平事迹、活动遗迹、历史功绩及鸣条舜帝陵庙的修复情况,展示舜帝和舜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中以及海内外华人中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展览不仅采用大量文献,而且采信历代学者的简释、地方志书、历史遗址、古代建筑、碑刻石碣等等,全方位,高视野地对虞舜的出生、建都和历史功绩做出了全面准确地介绍和评价。展览将运城市2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用电控沙盘模型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对运城的发展史有了直观的了解。
“德孝文化馆”,德孝文化是维系炎黄子孙生息繁衍的精神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炫丽瑰宝。举办德孝文化展览旨在溯古论今,弘扬德孝;培根固本,净化心灵;倡导仁爱,营造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丁绍光版画陈列馆”展出了盐湖籍旅美画家丁绍光先生捐赠的40余幅作品,丁先生是唯一受联合国颁文表彰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国艺术爱好者的欢迎。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特色,色彩瑰丽,线条充满了音乐的旋律,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国际画坛享有盛誉,以中国现代重彩画之神韵领世界画坛之--。
“李健吾纪念馆”展示了盐湖之子文坛大家李健吾的生平事迹,他学贯中西,博大精深,著述宏富,他的名字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新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
“历代书画艺术展”展示了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明清时代书画艺术珍品和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仿真名人名画精品,让人们感受到古代书画艺术的熏陶。
百通碑刻长廊陈列着盐湖境内千余年来的珍贵碑刻,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史料;临时展厅常年举办摄影、书画等多种展览,是盐湖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展厅和藏品库区均安装有先进的安全保护设施。
盐湖区博物馆荟萃盐湖遗珍,展示盐湖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殿堂,馆内历史陈列与舜帝陵景区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这里远望湖光山色,近观文物珍品,已成为三晋大地旅游观光的一颗璀璨明珠。
“邵仲节绘画艺术馆”展馆内长期陈列全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邵仲节捐赠给我馆的写意绘画作品。他的作品设色高雅、构图饱满,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尤其擅长写意花鸟、犹以牡丹著称,有“邵牡丹”之美誉。
5. 碑廊是什么意思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该寺离光孝寺不远,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 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同时,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之称。净慧是六榕寺的别称。 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初名宝庄严寺。大家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兴盛的时期,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历史上最狂热推崇佛教的皇帝,他就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在他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都建了大量的寺庙,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是这一历史事实。六榕寺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兴建的。原因是梁武帝的母舅昙裕法师,当年从南京携带来自柬埔寨的佛舍利到广州。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了迎接这一佛宝,特意修建了这个寺院――宝庄严寺,还修建了一座塔来供奉佛舍利。 南汉时宝庄严寺改名为长寿寺、宋初寺。塔均毁于火,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更名净慧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修宝塔,下瘗佛牙舍利,龛藏贤劫千佛像,故更名为千佛塔。北来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学家苏东坡由海南贬所北归,路经广州到该寺游玩时,应寺中僧人道琮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后人敬重苏东坡遗墨,将“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将净慧寺改称六榕寺,舍利塔称六榕塔,又名花塔。 六榕寺山门前门楣上悬挂的“六榕”二字牌匾,是苏东坡所书。门两边的楹联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是民国初年顺德文人岑学侣撰写的。这里有一段典故:公元675年的12月,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刚刚在南昌滕王阁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脸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之后,南下省亲来到广州,受寺内和尚邀请,参观并写下了《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这篇碑文当然是写得十分好的。因而:“一塔有碑留博士”中的“博士”是指王勃,纪念他为舍利塔撰写的碑文;而“六榕无树记东坡”指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岑学侣来的时候,六株榕树已经没有,只有苏东坡当年题写的匾额依然风采犹存。 进入山门,笑迎我们的当然是弥勒佛了,他又被称为未来世佛。按佛教的教义,万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生必有死,佛也不例外。作为现在世佛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教法也会灭尽。再经过很久远的年代,会由弥勒菩萨下降人间成佛教化人类,因而叫做未来世佛。弥勒佛两边的一副对联含义深刻,它告诉人们时时处处要做到:“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而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两旁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将四大天王,它们手执的四大兵器分别寓意“风调雨顺”。穿过天王殿,后面便是韦驮殿了。韦驮原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一名将军,素以英勇、疾走如飞著称。相传释迦牟尼被火化后,有个“捷疾鬼”趁人不备突然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被韦驮紧追,牙齿舍利最后被夺回来了。韦驮立功之后,就专门担当起守护佛祖灵塔和大雄宝殿的重任。 在此,有的人会问,所有佛寺中,进门见弥勒佛,进去见韦驮将军,他俩一个笑容可掬一个威风凛凛,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什么?原来,弥勒和韦驮都是各自管理一座寺庙的,弥勒长得好看,见人就笑,热情好客,很受香客欢迎;而韦驮整日板着脸,过于严肃,往往吓跑香客,因而放在进门处不合适,倒是放在大雄宝殿的对面,香客们出门之口,监视离寺的人是否拿走寺内财物,是非常合适的。这样安置之后 ,从此,来寺的香客再多再杂,也不再有物品丢失,可见这一安排,独具匠心。 原来的净慧寺规模相当宏大,占地甚广,山门朝南。到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寺院一半面积辟为永丰仓,自此之后山门便改为现在的向东,而专院面积日渐缩小。现在的六榕寺占地7000多平方米。山门内向西依次为天王殿、花塔、大雄宝殿,北有解行精舍,南有碑廊、观音殿、六祖堂、补榕亭等。殿堂房舍大部分是清代以后重建或者新建,只有刚才看到的天王殿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六榕花塔 过了天王殿,便是一个庭园。庭园正中,是一个色彩艳丽、蔚为壮观的花塔。花塔是六榕寺院中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因此塔一层层的塔角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花塔。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千佛铜铸连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等各种构件,重是超过5吨。 值得一提的是,花塔的根基很有特色。由于古时花塔濒临珠江(旧时珠江宽达2公里),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护塔基,花塔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9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一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后重修时都发现了这个九井环基。经科学测量,现在的花塔塔身虽然倾斜了1.7米,塔基仍然比较稳固。 花塔外观十分漂亮,登上塔顶可以饱览羊城的秀丽风光。传说在南汉时期,皇帝刘()的宠妃素馨在六榕寺内削发为尼,中秋节之夜宫女们在塔上悬挂璀璨的花灯,方圆十里都能看到。可以想像,是何等的壮观! 大雄宝殿 六榕寺的建筑布局比较特别,花塔位于庭园中央,且在大雄宝殿的正前方。这保留了古印度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大多寺庙中较为少见。因为,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建造有了变化,多数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佛塔则建在中轴线的旁边了。 参观完佛塔,再到大雄宝殿参观。宝殿是佛寺的正殿,殿内供奉着三尊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是省内最大的古代铜佛像。到此参观的游客可能会问;为什么这规模不很大的宝殿会安装如此巨大的佛像呢?原来这三尊佛像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平南王尚可喜在建广州大佛寺时铸造的。大佛寺位于惠福东路的龙藏街,广州人俗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回文中提到的“佛大过人”(比人还大),就是形容这三尊佛像。“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破“四旧”,三尊大铜佛被“清出”大佛寺,运到南岸废品仓库,幸而未来得及敲碎抛人熔炉中。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时,六榕寺最早归还寺僧管理。在1983年修建大雄宝殿时市文管部门把三尊大佛从废品堆里抢救出采,供奉在殿内。 这三尊大佛为三世佛。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阿弥陀佛,右边是药师佛,他们分别代表现在世佛、过去世佛和未来世佛。同时,这三尊大佛各以不同的“手印”代表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的。 中间,释迦牟尼佛左手掌心向上平放在盘膝中间,而右手掌向下垂放在右脚膝盖上,这是代表现在世“说法”的手印。 左边,阿弥陀佛左手掌心向上平放在盘膝中间,右手掌心向上摆放在右脚膝盖上作“接引”印,即欢迎在他面前祷告的人去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清福,这是代表过去世“说法”的手印。 右边,药师佛左右两手掌心重叠平放在盘膝中间,为“禅定”印,即静坐凝心专注观望未来,这是代表未来世“说法”的手印。 友谊佛堂 大雄宝殿的左侧是友谊佛堂,这里供奉着1985年由泰国教育部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一尊,该佛像高2.6米,重1吨。 观音堂 大雄宝殿的右前侧是观音堂。观音堂供奉的观音铜像高3米,重达5吨。这尊观音铜像与大雄宝殿的三尊大佛像都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六榕寺花塔塔基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九井环基,比较稳固。然而,花塔毕竟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洗礼,虽经多次维修,但塔身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缝,并倾斜1.7米而成了一座斜塔。为此,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拨款400多万元,采用了“中华791化学浆”、碳素纤维布等材料,从2001年2月开始对花塔进行了加“箍”加固维修,并于同年8月底通过验收。现在修葺一新的花塔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中外游客和善男信女到此参观和朝拜。 六榕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六榕寺以“六榕花塔”为特色入选广州市十大旅游景点。 -------------------------------------------------------------------------------------------------------------- 原因是等待更换木栏杆还是担心坠塔案重演? 文/记者何道岚 实习生李天研 图/实习生刘雷 记者曹景荣 2008年年底起,有上千年历史的广州六榕寺花塔闭门谢客。曾得苏东坡亲笔题名,六榕寺旺季日揽客上万,国内外游客慕名来到寺中这座宋代广州第一高塔下,却只能举头兴叹。 六榕寺员工解释,锁塔主因在于花塔高层木栏杆风化腐朽,开放唯恐生意外。三年已过,管理方承认封闭期间并无实质性修复行动,文物部门称其最近才申请换栏杆。 资料显示,封塔前两月,花塔曾发生一宗坠塔命案,六榕寺方面至今讳莫如深。由于花塔独特的建筑结构,管理方仍未研究出杜绝悲剧重演的良方,坦言“不敢贸然重开”。 花塔停止上客 游人惋惜 “停止上塔”的牌子下,一把铁锁,关住了有1400多年历史的六榕花塔。久未打扫的楼梯落满尘埃,上面的菱形图案朦胧难辨。三炷褪色的香,压住一张五角纸币,躺在楼梯底。 寺内一位收拾香火的工作人员说:“花塔已经封闭三四年,塔身倾斜1米多,我都不敢上去。”守门保安则另有说法:塔上的栏杆腐朽了还没换。记者从六榕寺大门远望,高处栏杆无法看清,但不难看出花塔塔身向南倾斜。 记者采访期间人流不断,半小时内就有四拨外国游客进寺。法国人碧龙带着妻子和两个小孩,根据旅游书按图索骥找到六榕寺。慕名而至却不能上塔饱览风光,碧龙连称十分遗憾。得知塔身有所倾斜,他太太和两个小孩仰头细看,惊呼“surprise”。澳大利亚的Steve初来广州,他说任何人听到古塔倾斜都会被吓到。“安全最重要,毕竟花塔已经一千多岁,非常老了。” 数十年前倾斜 大修已加固 “封闭与倾斜无关。”六榕寺办公室副主任林德锋再三说。据其介绍,六榕塔几十年前开始倾斜,日益严重。上世纪90年代末,塔身裂缝越来越多,塔顶的脊瓦、木条时有掉落。1999年3月,广州市设计院等单位对花塔仔细勘测之后,发现花塔向南倾斜,塔顶偏移塔底中线1.677米。 针对花塔的“病情”,广州市设计院制定了对塔身加“箍”、加固的维修方案。经专家会议反复论证及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市财政拨款400万元,佛教界自筹500万元,2000年2月,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进场施工,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维修,一年半后工程竣工。 加固后六榕塔重新开放,六榕寺的如觉大师说,技术部门每年春秋两次监测花塔,数据显示倾斜程度在安全范围之内,现在的封闭另有原因。 猜测 坠塔意外留阴影? 据透露,2008年,六榕寺方面主动提出封闭花塔。作为六榕寺的管理者,林德锋也很希望花塔开门揖客。“一张票10元,封塔几年收入损失不少。”每到初一十五,或者是逢年过节,六榕寺游人如织,“高峰期一日上万人买票进寺”。 管理方的开放愿望,与其迟滞的修复行动形成奇怪反差。在再三追问下,六榕寺的如觉大师才透露了封塔的隐情:“担心有心理不好的人士上塔,2008年塔上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如觉大师三缄其口。 记者查到一则旧闻:2008年10月2日,一名男子购票后,登高六榕花塔期间坠落身亡。当年有目击者称,死者从六榕塔顶层,跨越栏杆纵身跳下。2008年底,六榕寺请求封塔。“到现在我们还处于疗伤期,”如觉大师说,“就怕受到从众心理影响,开放以后又生意外。” 如觉大师说,将视六榕塔的维修情况,明年再考虑是否重开。“花塔的建筑设计与众不同,每上一层,必须在露台走一圈,才能到达更上一层楼的楼梯。”如果有人执意跳塔,管理方也暂无行之有效的防范手段。“我们非常头痛,没有好办法之前,不敢贸然开放。” 封塔原因 栏杆风化腐朽? 六榕寺办公室副主任林德锋说,六榕寺花塔自2008年年底开始封闭,主要因为高层的木栏杆历经风吹雨打,部分木构件被白蚁蛀蚀。如觉大师说,护栏有隐患,管理方不敢贸然开放。 记者翻查资料发现,2000年大修期间,施工人员发现塔身木材多数腐烂,就从国外进口上等波罗格木材按原尺寸更换上。 2000年大修时发现朽木即换栏杆,这次六榕塔封闭三年,文物部门最近才收到六榕寺方面的更换申请报告。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的刘处长说,这一两个月,六榕寺提出栏杆存在隐患需要更换。“估计上次大修部分栏杆没换,这些年相继出现问题。” 林德锋承认,封闭期间六榕塔本身并未有实质性修复行动。如觉大师称,修复方案尚在专家论证阶段,这三年主要在做六榕寺的整体规划。刘处长说,六榕塔是国家级文物,哪些部件要更换、使用什么木材、以什么方式维修都需要以慎重的态度上报国家文物部门,现在方案还没获批。
6. 石碑长廊
1、畅观堂:
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2、清宴舫:
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
3、宿云檐城关:
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
4、花丞阁:
花承阁是乾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建筑群,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筑基址。
5、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级,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6、长廊: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7、仁寿殿:
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
8、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7. 碑廊是哪里
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 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台湾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福胜寺塔 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汲滩陕山会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整个工程现在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但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 吾离冢遗址 吾离冢,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于城郊乡(现湍河办事处)一行政村,又名“五离冢”、“五女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 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吾离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个。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
8. 碑廊里最早的碑刻是哪个朝代
香港著名画家赵世光先生,是中国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一代宗师赵少昂的大弟子,在中港澳享有盛名。赵世光先生于年届高龄之际,欣然捐出一批书画石刻,并提供部分建设资金,于风景优美的汕头礐石风景名胜区,焰峰景区文苑建设赵世光书画碑廊。碑廊由四幅一字形双面碑墙和一条半开敞式连廊组成,于2008年底完工,共嵌装赵世光先生绘画、书法碑刻100幅。碑廊的建设,增添了景区文化和艺术底蕴,使游客在游览景区风景的同时,可以欣赏著名画家赵世光先生的精湛书画艺术。现在,赵世光先生的百幅书画,已在汕头市礐石风景区刻石树立碑廊,实开创国内外个人碑林先河。可惜碑廊来不及完工,赵世光先生便已告别人间。痛失这样一位当代书画名家、热心文化教育的慈善家,实在是艺坛及文化教育界的重大损失。赵世光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一周年,离开了他对美术艺术的追求和执著。他崇高的形象,光辉的艺术成就,以200%的彻底奉献的爱心……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