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速路(古代什么时期是中国的高速增长时期)
1. 古代什么时期是中国的高速增长时期
有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滴水成河、铢积寸累、涓滴成河。
一、 日积月累
【全拼】: rì jī yuè lěi
【释义】: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日积月累,有了一大包银子。”
【例子】: 自是以后,~,千百成群,其为国之蠹害甚矣。(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二、积少成多
【全拼】: jī shǎo chéng duō
【释义】: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出处】: 《战国策·秦策四》:“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
【例子】: 其实一个人做一把刀、一个勺子是有限得很,然而~,这笔账就难算了,何况更是历年如此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三、 滴水成河
【全拼】: dī shuǐ chéng hé
【释义】: 比喻积少成多。
【出处】: 周立波《山乡世变》上一:“几年过去,聚少成多,滴水成河,手里以有几块花边了。”
四、铢积寸累
【全拼】: zhū jī cùn lěi
【释义】: 铢:我国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一百黍的重量为一铢。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
【出处】: 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寒女之丝,铢积寸累。步武所临,云生雷起。”
五、 涓滴成河
【全拼】: juān dī chéng hé
【释义】: 涓滴:小水珠。一点一滴的水珠汇集起来就可以成为河流。形容积少成多。
2. 中国什么时候有的高速公路
全国高速公路都是联通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高速公路都能相连。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全国7918高速公路网主干线基本实现互相联通。加上大城市的绕城,地方加密路网。可以肯定的是,截止2015年我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已经全部通高速;中东部地区很多省份实现县县通高速。
但是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部分高速公路还没有完全联通;有些区域城市还没开通高速公路
截止201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5万公里;2016年超过13万公里已无悬念;世界第一。
3. 高速是什么朝代
速度与激情
4. 古代什么时期是中国的高速增长时期呢
一、武丁盛世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
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
武丁在位59年开创的盛世,一般认为维持到他的儿子祖甲时。
期间,哥哥祖庚当王,享了10年左右的清福,弟弟祖甲继之,又干了33年,国家持续强盛,民众安居乐业,对外的征伐不大,西戎的一次也是大胜而归。
粗算一下,武丁至祖甲,大约百年,应该是商代最黄金岁月,文治武功都达至巅峰,完全可以称得上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盛世
二、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三、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
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
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四、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
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年)的繁盛局面“永宣盛世”。
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1402年朱棣改元永乐并于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时曾五次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此举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
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空前规模地、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总结。
明永乐年间北京、南京、苏州、杨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先后相继发达、兴旺、私繁荣。
史称永乐盛世。
五、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
扩展
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
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汉武盛世,使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
在这一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著名经济史学家、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玉峰说,“开元盛世”和唐玄宗的轻徭薄赋、均田制、公私兼营山泽之利、基本不征工商业税等改革政策分不开。
可以说改革花开,加上博大的开放胸襟,终于结出了盛世之果。
永宣盛世时期,出现了军屯于田、民乐于业的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景象。
《明史》称仁宣之治为:“官吏称职,政治清平,纲纪严明,仓库常满,百姓安居乐业,遇灾多救不为害。
此治理是明朝开国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气得以渐渐舒展,整个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气象了。”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时达到顶峰,被视为最繁华时期,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比较的话,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
5. 古代什么时期是中国的高速增长时期之一
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在炉内还原条件下冶炼矿石的技术。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相继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标志着中国冶金业的诞生。《左传》等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铸九鼎的记载和这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说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青铜冶铸业有了初步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的兴盛历年出土的商周青铜工具有锄、铲、、锛、斧、凿、钻、刀、削、锯等,青铜武器有戈、矛、钺、戟、剑、镞等,礼乐器有鼎、簋、盘、盂、钟等。青铜工具以超过木石工具的优良性能提高了整个社会生产力,青铜武器则成为维护奴隶制国家的物质力量。为数众多而花纹精细、造型复杂的青铜礼乐器珍品更显示出青铜业发展的精湛工艺,反映了当时社会文明的水平。
商周青铜冶铸作坊和矿山遗址的发掘,反映了青铜冶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距今约36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出土有陶范、化铜炉残壁和铜渣。郑州商代前期都城周围的作坊遗址,仅南关外一处铸铜遗址面积就有1000平方米以上,出土大量陶范、大块炼渣、熔铜炉壁。安阳殷墟在今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都发现有较大规模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残留有1.2 米长的大陶范。湖北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各种熔炉多座,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石范,说明在商代,不仅黄河两岸而且长江两岸青铜冶铸业也有较大发展。洛阳北郊西周青铜冶铸遗址面积达 9万~12万平方米。在试掘的 200平方米中出土了很多铜生产工具、上万块陶范、大量炉壁残块和大块炼渣。山西侯马发掘出东周时晋国铸铜遗址,河南新郑发现有韩国铸铜遗址多处。这些遗址所反映的铸铜业在规模上、技术上、产品上都有新的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铸造出世界罕见的青铜文物。如商代精美的四羊尊、重875 公斤的司母戊青铜鼎及东周曾侯乙墓出土的音调准确的大型成套编钟等。②掌握了先进的古代铸造技术。铸造工艺有范铸法、分铸法、镶铸法、失蜡法等;制范材料有石范、泥范、陶范、铁范;铸造型范结构有单面范、双面范、复合范、叠铸范等。③总结了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和性能、用途关系的规律,即<考工记>所载的“六齐”。④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纯铜-砷铜-青铜”发展历程,至今尚未发现中国有砷铜阶段。
与青铜冶铸一起兴起的是锡、铅的开采与利用。金、银工艺也有相应的发展。东周时青铜表面加工的鎏、贴、错等技术已甚精致,并用金铸造货币。东周时出现鉴别青铜剑质量的相剑术,实际是一种靠肉眼观察鉴定金属质量的金相学。
东周、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起于春秋时期。甘肃灵台、江苏六合、湖南长沙等地区都有春秋时期的小件铁器物出土。早期的铁是以矿石直接还原得到的含碳量很低、性能较软的铁。春秋末期,炼铁炉温提高,得到含碳3.5%以上的生铁,可以在较低温度(1200℃)熔化、铸造,并通过加热退火,消除脆性,得到韧性铸铁器件。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2000年。战国中期,铁在农具、手工工具、兵器上大规模应用,冶铁业中心逐渐形成。山东临淄齐国故都冶铁遗址有四处,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40余万平方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内有冶铁遗址三处,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河北兴隆燕国铸铁遗址出土铁范共48付,87件。铁范的应用提高了铸铁的生产率,促进了产品规范化和批量生产。其他如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都是当时重要的冶铁中心。
秦汉时期,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秦灭六国后,迁冶铁业者赵人卓氏、齐人程郑入蜀,使临邛(今四川邛崃)发展为又一个冶铁业中心。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实行冶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49处,每个铁官下属一至几个作坊。已经发掘的汉代冶铁或铸铁遗址有20多处,多数建在有铁官的地区。这些作坊中,一种以冶铁为主(一般设在矿山附近),另一种以铸铁为主(设在城市郊区),少数是冶铸兼作。南阳瓦房庄遗址是一个大型铸造作坊,面积12万平方米,有熔炉17座。郑州古荥河有一冶铸兼作的作坊遗址,有椭圆形炼炉二座,有效容积40~50平方米,停炉后留下的积铁块重20吨以上,还有各种铸范、风管、炼渣等遗物,反映出冶铁生产的巨大规模。与东周比,秦汉铁器具有品种多、质量好、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铁器遍及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各个方面;材料质量有块炼铁、各种不同硬度的钢和铸铁等;制作工艺采用铸、锻、柔化、渗碳、淬火等技术。尤其是出现了用生铁反复加热锻打和淬火的百炼钢工艺,使钢的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遍及中原的各种秦汉铁器的出土,表明铁农具和手工工具已经普遍取代铜、骨、木、石器。铁器的使用也迅速扩展到广东、广西、云南、新疆、辽宁等边远地区。
秦汉用黄金为货币,金产量有较大增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金业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中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的独特体系和某些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广泛使用的灌钢是一种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优良的重要制钢方法。北齐綦毋怀文造宿铁刀的精湛工艺,特别是淬火热处理技术,使古代钢铁技术体系更为完善。河南渑池出土的近2000件铁器中,有455件六角轴承是具有17种规格的系列产品;1101件V形铧是互换性很好的成套组装犁铧的组成部分。这些产品反映当时使用钢铁器物所达到的普遍程度。
唐宋元时期冶金业的繁荣这一时期冶金业的繁荣可以从采冶地区的扩大、产量的提高、生产品种增加和大型铸件等方面反映出来。《新唐书·食货志》载唐前期有坑冶168处,计银冶58处,铜冶96处,铁山5处,锡山2处,铅山4处。实际民间采铁决不限于五山,零星记载产铁地点不下百余处。宋代冶金业有重大发展。北宋初各路主管矿冶的机构监、冶、场、务有201处,到北宋中期增至 271处。利国监(今江苏徐州东北)是当时最大产铁中心,有36冶,冶各百余人。莱芜监(今山东莱芜东南)有铁冶18所,冶工1800余人。磁州(今河北磁县)亦有冶铁中心,并以产钢出名。宋代已较广泛用煤炼铁,又推广了用胆水从铁中提取铜的技术。铜冶也扩大规模。广东岭水铜场有10万人从事开采。元代较大的冶铁中心有44处。綦阳铁冶有冶户2764户;燕南燕北17处铁冶用工 3万余人。
据官方记载:唐元和初每年采铁207万斤,宋皇佑年间官府每年得铁724万斤,元至元十三年(1276)课铁1600万斤。这些数字虽不能确切反映全国产量,但可说明冶铁量有明显的提高。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多方面促进了冶金业的繁荣。首先,工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铁工具。元代颍州地区就有每年输铁100多万斤,铸农具20万件供应市场的记载。其次,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的需要量猛增,铜、铅、锡等消耗日大,宋代部分地区还行使铁钱。另外,宗教的兴盛,艺术品和建筑装饰的发展也耗用更多的金属。其中一些大型铸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冶铸的新水平。唐武则天时在洛阳铸铜天枢,高105尺,下有铁山围170尺。铸九州鼎,高14尺到18尺,用铜56万多斤。五代时所铸沧州铁狮重10余万斤。宋代在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在正定铸大铜佛高73尺。元代用铁1.6万斤铸铁龟,又铸铜殿长2.7米、阔2.5米。又有一些极为精巧的铸件,如唐代铸造的黄道游仪,北宋铸造的水转浑天仪等。这一时期的金属加工,工艺精湛,嵌镶铜镜技术达到高峰,金银饰品及鎏金器物受到世界赞誉。
明清时期冶金业的发展这一时期金、铜、铁、锡、铅、锌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比唐宋时期有所增长,并生产白铜(铜镍锌合金)。银两逐步成为主要货币,银产量亦有增长。
明初规定各省的铁产额为1847万斤,高于历史上记载的水平。洪武六年(1373)在江西、湖广、山东、广东、陕西、山西等省置冶铁所13处,后增设长沙、茶陵 2处,永乐时又在四川龙州、湖广武昌、直隶遵化、辽东三卫里置冶铁所。其中著名的是遵化铁厂,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时年产生铁48.6万斤,钢27万斤。明后期,冶铁已用活塞式风箱,并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焦炭。锌的冶炼臻于完善,可能已使用硫化铜炼铜。清代冶金续有发展。云南铜矿规模宏大,开30余厂,乾隆时年产逾1000万斤。广东铁厂林立,用瓶型大容积高炉,日产铁最高可达6000斤。广东佛山镇以铸锅、炒铁、制铁线铁丝等闻名,产品畅销国内外。陕西南部为新兴冶铁区,设厂于深山老林,亦用大型高炉,并就近制作铁器。炼钢方面,在灌钢基础上发展为苏钢,质量提高。
明清以来,冶金业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并发展了铸造、锻造、有色金属生产和加工技术,向欧洲出口白铜、锌这些当时还是独特的产品。不过,清代冶金业与欧洲崛起的资本主义近代冶金工业相比,已日见落后。这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6.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高速发展的
疫苗最早萌发于我国宋代时期,用人逗接种法去预防天花。在18世纪的欧洲,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用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但是,近现代我国疫苗事业起步比较晚,在新中国成立起非常重视免疫规划,从50年代普种牛痘苗开始,我国疫苗市场几乎从零开始发展到了300亿元规模的市场。
我国疫苗行业发展历程
从 50 年代普种牛痘苗开始,中国免疫规划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计划免疫时代:中生集团垄断。1970-2000年国内疫苗市场属于计划经济,由中生集团垄断,仅以普及儿童免疫计划为目的。资本将逐步放开后,疫苗逐渐开始市场化。
(2)高速发展阶段(2008-2010):享受《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红利,多种疫苗产品快速放量。2008 年开始卫生部陆续在全国各地市大力扩张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扩增至国14种疫苗;同时提出接种率目标,也保证了疫苗的快速放量。
(3)受挫下滑阶段(2011-2015):由于质量问题监管政策趋严,疫苗批签发量持续下降。2011年新旧药典及GMP标准进入交替期,部分疫苗企业由于不符合新政策要求,批签发量大幅缩减,拖累行业增速。此外,2013 年乙肝疫苗致死事件发生后,人们对疫苗质量的信任下降、接种意愿率降。
(4)成长波折阶段(2016-至今):连续发生两次大型疫苗质量事故,增速波动但规模难以突破。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和2018年长生生物疫苗事件连续冲击疫苗行业,再次将疫苗安全问题置于风口浪尖,批签发量增速连续下滑。今年6月颁布的《疫苗管理法》将疫苗管理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体现“最严监管”。《疫苗管理法》是我国目前疫苗领域最全面的一部法律。我国疫苗监管接轨国际标准,有望解除国民对疫苗产品的不信任感以及释放压抑已久的需求。
我国疫苗市场特点及产业链
疫苗行业是高门槛、高投入、高利润、严监管的行业,具有如下特征:
1、行业进入壁垒高、市场竞争格局稳固。GSK、默沙东、辉瑞和赛诺菲四家企业全球疫苗市场占有率超过90%.
2、预防属性决定了疫苗上市后放凉的节奏较快,3-5年就有望达到销售峰值。相比创新药,疫苗面对的人群基数较大。
3、由于疫苗行业高门槛、高投入、高利润、严监管等特点,优质疫苗具有一定的定价权,且一票制的流通新规可以使得更多利润截留在上游生产企业。
4、相比于创新药,创新疫苗生产周期短且规模优势明显,盈利能力相对较强。
5、受益于消费升级,家长对婴幼儿接种新型疫苗与多价多联疫苗等非规划疫苗的意愿增强。
目前,我国疫苗市场缺乏重磅疫苗,重磅疫苗具有必备需求和疗效两大特质。疫苗成为重磅产品的条件包括:一是所预防的领域有巨大的潜在需求(患病率高、患病危害大), 二是疫苗预防效果好(渗透率高)。
未来,我国疫苗市场结构的发展方向为疫苗产品的升级和创新,具体体现在:从单价到多联多价疫苗(升级)以及针对从未被满足需求的新兴疫苗(创新)。产品定位在肺炎、HPV 和流感三大类,我国疫苗领域领先公司公司将围绕着这三大领域在疫苗领域进一步发展并拓展市场。
7. 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
十淅高速的名称源于它所经过的城市,即湖南省十堰市和湖北省淅川县,是连接两地的一条高速公路。命名也是为了方便人们快速准确地辨识和记忆这条路。从命名方式来看,它符合中国地名的传统用法,即以所在地区为基础,结合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来进行命名。因此,十淅高速的名称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含义。同时,命名中的“十”和“淅”都是汉语中比较常用的字,用起来也比较顺口易记,可以增加记忆的效果,同时还能起到对于当地经济的促进和品牌效应的作用。
8. 被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是秦朝的
秦直道又名直道,秦驰道之一,为秦朝修建的军事交通工程,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历时两年半。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秦直道目前已审报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大遗址保护工程。
9. 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是什么
秦直道,堪称是古代最长的一条高速公路。据史料记载,秦直道从咸阳出发,一路北上到达九原郡,全城长达700多公里,并且还能有50米宽,沿途一共穿越14个州县,极大改善了秦朝统治中心与其他各地的交通和联系。可能会有很多朋友认为,这条所谓的秦直道和长城是一样的,都是军事工程,但这种说法却是相当片面的,长城的目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