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行为(什么是刻板行为举例)
刻板行为是什么
刻板行为的体现有很多种,如果给其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说: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
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
常见的刻板行为有以下几种:
1.刻板语言
如重复同样一句话,唱同一首歌,复杂的如只能表达打不开,什么都是打不开,拿起苹果也叫打不开,画画也叫打不开。
刻板行为不能将语言进行灵活的运用,尤其在句子组织方面能力弱。
2.刻板动作
如反复甩手、反复玩手指、旋转,跑跳,反复摇晃身体、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
3.刻板思维
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听故事只讲同一个,回家必须沿着同一路径等。
该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
4.刻板规则
如,比赛只能赢不能输;饭店只吃同一家餐厅的同一种菜,玩游戏只玩熟练的规则,其他规则不能接受。
刻板行为有哪些表现?
不断摇晃身体,打自己的脑袋,摆弄手指,重复同一句话,进屋必须脱鞋子,把积木摆成一条长龙,回家必须沿着同一路线,水彩笔必须按照固定顺序放进盒子里,只在家里上厕所,外面的厕所坚决不去,游戏规则一旦确定坚决不能更改,只听得懂把蜡笔给妈妈,把蜡笔给叔叔就听不懂。
更糟糕的是,只要违背以上刻板行为的意愿,就会导致激烈的情绪问题。
什么是刻板行为举例
刻板行为包括:
1,对物件表现出的刻板行为,如,转动玩具车轮,对特殊物品的依恋等
2,自己身体的刻板行为,如,摇晃身体,扇动手指,打自己,咬手指头等
3,刻板的礼节行为,如,见人总是把手举过头顶打招呼,或太多的重复说谢谢等
4,刻板的感觉过敏行为,如,对光,声音过度敏感,只吃单一的食物等
5,社交刻板,如,话题单一,只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6,日常刻板行为,如,固定的时间,地点睡觉等
刻板行为是指什么的行为
“刻板行为”指的是:“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而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
它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大类:
刻板行为指明显地毫无目的的运动或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不断重复的动作,例如,拍手、晃动身体、挥动手臂、手部和手指的动作等;
强迫行为指据某种规则或以往做事的方式重复或实施的行为,例如,以一种特定的顺序排列某些物品、门窗必须始终保持开着或关着、不断检查门窗、抽屉、数数等;
自伤行为指以一种相同的方式重复某些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动作,例如,撞击头部、拍打头部、咬自己的手臂或手以及其他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刻板行为是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它没有目的性,但呈现出比较“精确”的节奏规律。而且表现出机械感,仪式感,孩子在适应了这种无意义的节奏后如果刻板行为突然中断,有些孩子会大哭大叫,非常不适应。这就是需要训练的地方,专业的康复训练机构会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能力水平、智力水平、认知方式等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通过训练和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力的提高,有些刻板行为会得到比较有效的缓解。
刻板行为是什么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通常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刻板行为和强迫行为表面看,都是在重复某些无意义的行为,但区别在于:刻板行为过程中,行为者对此乐此不疲,丝毫意识不到这是不对的。强迫行为过程中,行为者对此非常焦虑,明显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普通的成人也会刻板,比如开会时抖腿,用老式 *** 时玩 *** 线~在普通儿童中,1岁以内的婴儿或多或少都会有简单重复的刻板动作,但随着年龄增长及能力提升,刻板行为通常都会消失。在2岁以上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中,更容易伴有刻板行为。其中,又以自闭症谱系儿童最多。在自闭症谱系儿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其刻板行为依次表现为:刻板动作、刻板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等。
刻板行为是指什么的行为 刻板行为有哪些?
刻板行为,或称刻版行为、印刻行为是一种认知偏误,系指对他人的言行极为敏感,并将这种认知应用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与刻板印象中的形象相同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刻板印象,例如将某人描述为“聪明”,或者将某人描述为“愚蠢”
[1]刻板印象的形成是由于人们会倾向于将他人与一些已有的特征相联系,例如将“聪明”的人与“有才华”的人相联系
[2]在刻板印象形成的早期就加以纠正,可以避免刻板印象的产生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有两大因素,首先是来自于社会比较,其次是来自于观察
刻板行为是什么意思?
是指一种随意的、反复的、无意义的(常为节律性)运动,表现为摇摆躯体、摇摆头颅、拔毛、捻发、咬指甲、吮拇指或挖鼻孔等。
社会刻板效应是经过两个途径形成的:一是直接与某人或事、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定化;二是由他人间接信息影响形成,间接的信息影响,就是刻板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实证验证: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
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刻板效应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