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分几种(青釉瓷器是哪个窑口)
1. 青釉分几种
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黄堡镇立地坡和上店村。从唐代开始就烧制青瓷,到北宋已达到极盛时期,并烧制过贡瓷。金、元时期逐渐走向衰败。耀州窑瓷器影响到全国各地,如广州的西村窑、江西的吉州窑、河南的汝州窑等。
耀州窑瓷胎变化很大,唐时胎骨多呈深灰色,少数为灰、黄灰或黄色。胎土欠淘洗,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较大的气孔。五代较以前细致,很少见到颗粒状石英和气孔。但胎骨普遍泛灰。宋代胎骨白中泛黄,质地细而致密,仅有少量气孔,瓷化程度最好。
到金、元时,胎土淘洗仍较细,但胎骨白中呈棕红色,有小气孔。釉色有黑色釉、青色釉、白色釉、唐三彩等。
唐和五代是耀州窑的初创时期,以烧黑釉和白釉为主,兼烧一部分青瓷,宋代以烧制青瓷为主。青瓷的釉色,青中闪黄更趋于稳定。胎、釉、装饰花纹都比较精细,可能为宫廷定做的青花瓷器,故出现了带有龙凤纹饰的瓷器。金、元时期,除部分烧制青釉瓷器外,绝大部分烧制一种呈姜黄色釉的青釉瓷。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瓷器中唐、五代时碗有五花瓣口和唇口平底碗两种。盒子有扁形和盖面高起形。壶呈喇叭口,腹近圆形,流很短,双带形柄,平底,为典型的唐、五代特点。白瓷以碗为多,厚唇口,平底或圈足内中心有叉形支钉烧痕,薄釉不甚透明,底足无釉。
宋代耀州瓷器以青瓷为主,其造型特征与汝窑瓷比较相近。
唐、五代多黑瓷,宋代初期瓷器多光素无纹饰。宋代中期以后,瓷器以刻花为装饰有很大发展,多用于器外。印花很快发展起来,如不同形式的牡丹、菊花、莲花、鸳鸯、水波鱼纹等。印花常出现在碗、盘的内壁,布局工整,讲究对称,形成了耀州窑青花瓷的风格。
金、元时期,瓷器烧制质量有所下降,但在装饰艺术上却丰富起来,除宋代采用的牡丹、莲花、菊花等纹饰之外,又出现了凤凰戏牡丹、群鹤博古、双鹤、群鹅以及各种婴戏图案。
2. 青釉瓷器是哪个窑口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例如,距今有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青釉瓷器,又被称为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3. 青釉种类
高温颜色釉是由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装饰在胚胎上,经过高温1380度,自然形成的有色陶瓷,每件陶瓷都是孤品,绝品,正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所以它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景德镇高温颜色釉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青釉、红釉、花釉、黑釉、蓝釉、黄釉、绿釉等颜色釉系统。在此以青釉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青釉系统,主要有影青、粉青、豆青、龙泉、天青、玉青、蛋青、茶叶青、梅子青、翠青等。其中以影青、豆青、天青装饰的日用瓷盛销不衰。在景德镇众多生产瓷器的厂家中,“宝瓷林”算得上生产高温颜色釉的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其出品的豆青、天青、祭红、霁蓝等高温颜色釉产品釉色厚实、釉面光洁莹润,器型婉约而大方。
4. 青釉的主要成分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本文将介绍土斑的特征和釉面胎体变化。
一、高古瓷釉面土斑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二、高古瓷釉面特征的变化
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此为脱玻化现象,同具钙化迹象,釉面宝光内蕴,其状如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油润的玉质感,有的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积釉处,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抚之一定有种细腻软滑的质感。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会发生氧化质变,尤其处潮湿、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也会流失。由于重结晶及重度脱玻化质变釉面会出现糠状脱玻化莹透立体状,简称糠玻透晰现象。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足底及胎釉结合处,及土壤接触面等相关部位,这种“透晰”与高古玉的通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古代釉药熔点低于现代釉药,在窑内煅烧时因釉药流动,古瓷釉面凸处釉薄易显现地色,既胎或化妆土之色,凹处积釉现象明显。新瓷釉面失透,流动性差,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古瓷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十倍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晶莹剔透,丝状如网,有幽深玄妙之感;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伴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而无变幻之美。 宋代前的古瓷多见玻璃釉者,其实是因年代久远釉面玻化透晰所至,并非制作时有玻璃釉这一品种。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薄不同,玻化后透明度也不同,文博界一般认为石灰碱釉始自南宋龙泉窑,笔者认为石灰碱釉应始自北宋早期,手中有北宋官窑器物的朋友可能会支持这一观点。当然,做为新观点的确立还有要经过否定、论证、认同的过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尔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5. 青釉有几种
色釉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与青花的线条美感和粉彩的色彩斑斓相比,宋瓷则以单色釉著称于世。无论是钧瓷的海棠红还是汝窑的天青色,或者是龙泉窑的梅子青以及越窑如冰似玉的翠色,都能让人为之陶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黑釉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红釉创烧于元代,种类很多,经明永乐、宣德的盛世后,明代后期迅速减少,近乎失传,到清康熙时期得以恢复与发展,从西方引入低温粉红釉品种。
6. 青釉是瓷器吗
能做的出来,而且很容易。现代的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青釉瓷器对于现代工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有难度的瓷器产品了,已经可以量产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