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哪个市(杭锦旗地名由来)
1. 杭锦旗地名由来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
1、呼和浩特市
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截至2011年4月,常住人口为311.5万人,市区常住人口215.2万人。
2、包头市
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中国大陆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截至2015年底,包头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1个矿区、2个旗及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乌海市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
截至2016年,乌海市辖3个市辖区。即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 [3-4] 乌海市人民政府驻地海勃湾区滨河街道市府大道。
4、赤峰市
赤峰为红山之意,蒙古语“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以境内地名命名的文化8个。曾是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截至2017年底,赤峰市下辖3区、7旗、2县,即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有21个街道办事处,132个苏木、乡镇。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地松山区玉龙大街1号。
5、通辽市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通辽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
距离出海口锦州港仅400千米,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
截至2018年6月,通辽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即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有苏木乡镇街道110个(26个苏木、4个乡、61个镇、19个街道),3876个嘎查村社区(2098个嘎查、1576个村、202个城镇社区)。通辽市人民政府驻地科尔沁区阿古拉大街。
6、鄂尔多斯市
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经济增速连续15年全内蒙古第一,人均GDP已超过香港。
地貌类型多样,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绒肉兼用型的阿尔巴斯白山羊净绒率高、梳绒量大、光泽良好、手感柔软。占全国羊绒总产量的1/2,质量居全国之首。
截至2018年7月,鄂尔多斯辖2个市辖区和7个旗。
7、呼伦贝尔市
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 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截至2015年,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5个市。
8、巴彦淖尔市
位于内蒙古西部,境内矿产资源、风能资源、日照资源丰富,硫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国内风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农畜产品出口位居内蒙古第一,为全国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
截至2015年,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临河区,2个县:五原县、磴口县,4个旗: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下设有59个苏木、镇、9个街道。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
9、乌兰察布市
地处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是中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
截至2010年,已形成发、输、变、配设施齐全的电网系统。全市投产在建、拟建的电力项目20多个,其中火电13个,风电7个。火电项目中,有9个为自备电厂。电力工业是乌兰察布市的支柱产业。
截至2017年,乌兰察布辖1区(集宁区)、1市(丰镇市)、4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5县(商都县、化德县、卓资县、凉城县、兴和县),共11个旗县市区。
扩展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
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
名胜古迹包括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
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2. 杭锦旗历史沿革
秦朝设立郡县制作为地方的基本建制,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县级组织相对稳定,县以上地方政权变化多多,先后经历了郡县制(秦汉),州制(魏晋南北朝),道路制(唐宋),行省制(元明清)。地方行政长官的称谓更是复杂多变,以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后,除京师以外,将全国分为36郡,即: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后又增设4郡:南海、桂林、九原和象郡。
京师长官称内史。
郡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各郡设守、尉、监各1人。郡守主管行政及其他事务;郡尉(都尉)主管军事;郡监是中央派出的地方监察机构。
县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主官是县令或县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县令以下设有县尉、县丞。县下有乡、里。
二、汉朝(郡县制)
(一)地方政权主体——郡县制。
汉初各郡主官称郡守,后改为太守,负责户口、耕地、财政、治安、学校、风俗等;太守以下设都尉,负责军事。
西汉时有县1587,东汉有县1180。县主官称县令,下设丞、尉。县以下有乡、亭、里。
(二)诸侯国
西汉分封诸侯国,形成郡国并行体制。诸侯国君称“王”,设有相、中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可管辖郡县。
(三)州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13州,即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今北京附近)、并州(治所现太原)、益州(四川)、凉州(治所现武威)、青州(治所临淄)、交趾州(汉所番禺)、朔方州(治所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州设刺史;京都都地区设司隶州(治所洛阳)。
东汉时废朔方归入并州,改交趾为交州,刺史改为州牧。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州”开始成为一级行政区实体。东汉末年,刺史大多演化成割据一方的诸侯。
三、三国时期(州制)
地方行政区分州、郡、县三级(至隋朝相同)。州为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曹魏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12州,领郡101、县731。
孙吴占有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置有荆、扬、交、广4州,领郡44、县337。
蜀汉占有今四川和陕西汉中盆地,仅置益州一州,领郡22、县138。
四、西晋(州制)
为州制最完善的阶段,共有21州。由原益州分出今陕西西南部和四川东部置梁州,分出今云南为宁州,从荆、扬两州分出今福建、江西为江州,自荆、广两州分出今湖南东部、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置湘州,从雍州分出秦州,再由幽州分出平州。
五、东晋南北朝(州制)
全国乱置州、郡,州郡县三级制,相当一部分名存实亡。
六、隋朝(州县制)
隋初,仍沿用州郡县三级制,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公元583年,罢郡为州,以州统县,建起了州县两级建制,共有190州,1255县。县下为乡、里。
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看,隋朝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时期的过渡阶段。
七、唐朝(道制)
唐代行政区划基本上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每道置采访使,监督地方政务,属监察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10道变15道,山南分置为东、西二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道逐渐演化成州(府)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唐中后期,采访使改为观察使(或节度使),节度使又称“藩镇”,节度使的属官有行军司马、判官、支使等,节度使在唐朝后期实际取代了道。
道(节度使)辖府、州。州为唐初李渊统一中国后,沿袭隋朝而来,州、郡两名曾经迭相改用;州的主官称刺史,置别驾、长史、司马为上佐,并有司录、功、仓、户、兵、法、士等诸曹参军事。唐朝还设有京都府、都督府和都护府三类府。京都府有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原并州)、江陵府 (原荆州),府设府尹、少尹等官。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安西(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安北(辖外蒙古和俄罗斯境)、单于(辖内蒙)、安东(辖东北)、安南(治所现越南河内)、北庭(管辖天山以北)六个都护府,都护府以本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可世袭。
府、州下领县。贞观十三年(639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县分京(赤)、畿、望、界四等。县主官称县令,职掌劝课农桑、征督赋税、编制户籍、躬亲狱讼等;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录事等。县下为乡、里,“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八、宋朝(路制)
宋朝鉴于唐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取消了节度使的设置,将唐之“道”改为“路”,实行了路、府(州)、县三级建制。
宋太宗初设15路,后增至23路,即:京西路(后分为南、北两路)、京东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河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河东路、陕西路(后分为永兴军、秦风两路)、淮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江南路(后分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四川路和峡西路(两路后分为后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南宋半壁江山分成16路。一路之内,设帅、漕、宪、仓四司:帅司即安抚使,掌兵民事务;漕司即转运使,掌财赋;宪司即提刑按察使,掌刑狱;仓司即提举常平使,掌救恤;四司皆为中央派驻地方监督各州府政务的官员。北宋还设有4个京府:东京(开封)、南京(应天,今河南商丘)、西京(洛阳)、北京(大名),主官为府尹。
宋代路下为府、州、军、监,正规建制是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军设于军事要冲地带;监设于矿区,经营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主官名称分别是知府、知州、知军、知监。
县有望、紧、上、中、下之分,以京朝官任县令者称知县,以选人任县官者称县令。知县、县令下有县丞、主簿、县尉。
九、元朝(行省制)
自元代开始,中国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历经元、明、清三代。
元英宗至治年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即高丽国)。各行省设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
各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总管等职,其下设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以及经历、智事、照磨等。各府设达鲁花赤、知府或府尹,下设同知、判官、推官等。州也设达鲁花赤、州尹、同知、判官等。县设达鲁花赤、县尹、丞、主簿、尉、典史等职。县下设乡都、村社、里甲。
十、明朝(行省制)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行省制度,设布政使司为最大的行政区划,其性质仍同行省。除北京、南京以外,全国计有13布政使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俗称13省。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一省之民政事务;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掌军事,合称“三司”。明朝中叶以后,原来向地方临时派遣的督、抚逐渐转变为地方常设机构,总督和巡抚渐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布政使下设府、县两级。府的主官是知府。明朝也有州,但基本不算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有的地位相当于府,有的相当于县;州官是知州,下有同知、判官等。县主官为县令,下有县丞、主簿、典史等。县以下有里甲(后演变为保甲)
十一、清朝(行省制)
清朝设省、道、府、县四级建制。
清初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又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18省;另在边疆设有奉天、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外蒙古)、伊犁、西藏、西宁、内蒙古盟旗8个政区。清光绪时置新疆省、台湾省,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加上内地18省共为23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朝以巡抚为一省主官。
另外巡抚之上,还有总督为地方级别最高官员,由总督辖两省或三省事务。清有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计8个总督。
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厅),置知府,由同知、通判佐专门事务。
府下领散州(厅)和县。州设知州,厅以同知或通判为长官。县主官为知县,下设县丞、主簿,其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县下为里甲制。
3. 杭锦旗属于县城吗
东胜区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部偏东,东与准格尔旗交界,南与伊金霍洛旗、康巴什区毗邻,西与杭锦旗接壤,北与达拉特旗相连。是鄂尔多斯市经济、科技、金融、交通和信息中心。东胜区域总面积2160平方公里[32],辖3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3个园区,有汉、蒙、回等21个民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2年4月,东胜区常住总人口57.63万人[34]。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4. 杭锦旗所在地叫什么
截至2019年4月,鄂尔多斯辖7个旗,分别是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具体介绍以下几个旗:
1、达拉特旗
达拉特(蒙古语意为肩胛骨)旗,旧称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市北部。北与包头市隔黄河相望、南临东胜区、东与准格尔旗接壤、西与杭锦旗搭界。
2、准格尔旗
准格尔(蒙古语意为“左翼、左手”)旗,旧称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地处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部。旗境东、北两面被黄河环绕,与山西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隔河相望;南临古长城与陕西省搭界;西与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接壤;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3、鄂托克旗
鄂托克旗,旧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北靠杭锦旗,南临鄂托克前旗,西隔甘德尔山与乌海市相邻、隔黄河与阿拉善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望,东与乌审旗接壤。全旗南北长209公里,东西宽188公里,总面积20064平方公里,被誉为鄂尔多斯“西大门”。
4、乌审旗
乌审旗,旧称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乌审旗北靠伊金霍洛旗、杭锦旗,东、南两面隔长城与陕西省接壤,西与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搭界。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与鄂托克前旗并誉为“鄂尔多斯南大门”。
5、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下辖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北靠东胜区、与康巴什区隔乌兰木伦河相望,东与准格尔旗相邻,西与杭锦旗接壤,南临乌审旗、隔长城与陕西省交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鄂尔多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达拉特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准格尔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鄂托克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乌审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伊金霍洛旗
5. 杭锦旗地理位置
杭锦旗铀矿移民大多选择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其他城市。因为杭锦旗铀矿所在的杭锦旗区域自2017年开始已经停止了铀矿开采和加工,而且因为环保问题和生态保护的需要,该地区目前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居住,因此杭锦旗铀矿移民只能选择去其他城市安置。而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省级区域之一,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灵活的人口政策,同时还有着不少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机会,因此不少铀矿移民选择去该区域找到新的居住和工作机会。需要注意的是,铀矿移民在选择新居地时,应该注重城市的环境、气候、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考虑,以及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
6. 杭锦旗地名由来和历史
简单的说:鄂尔多斯是高原的名称,蒙古语译为“众多的宫殿”,亦是陈吉思汗“八百室”守陵部队的代称。鄂尔多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市境东临呼和浩特市,南邻陕西省榆林市、宁夏吴忠市,西界阿拉善盟、乌海市、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北接包头市、巴彦淖尔市。而东胜是鄂尔多斯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鄂尔多斯市政府没迁到康巴什的时候,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7. 杭锦旗属于哪里
绥远省为中华民国时的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而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简称绥,省会归绥(今遵化市),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及北京市三环以外全部地区。 绥远省为中华民国之一级行政区,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及北京市三环以外全部地区。原在清朝为遵化道,属河北省,1914年,袁世凯政府将之分出山西,建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改称绥远省,省会为遵化。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绥远省由中央直接领导。省人民政府驻归绥市。辖归绥、包头2市,丰镇、集宁、凉城、陶林、兴和、龙胜(由丰镇、集宁、凉城、陶林4县析置,驻卓资山)、归绥、武东(由武川县东部析置,驻旗下营)、武西(原武川县西部,驻武川县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萨县(即萨拉齐)、包头、固阳、五原、临河、安北、狼山(抗战期间新设县)、米仓(抗战期间新设县)、晏江(抗战期间新设县)、东胜等22县及镶红旗、镶蓝旗、正黄旗、正红旗、土默特独立旗、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茂明安旗、达尔罕旗、四子王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乌审旗、扎萨克旗、鄂托克旗、郡王旗、杭锦旗等18蒙旗。 1950年分设绥东、绥中、绥西3专区及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直辖归绥、包头2市及土默特旗、东四旗中心旗、镶蓝镶红联合旗、正黄旗4旗(镶蓝镶红联合旗、正黄旗均由东四旗中心旗领导)。 1951年绥东专区改名集宁专区,绥中专区改名萨县专区,绥西专区改名陕坝专区。 1952年绥远省改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撤销萨县专区,并入集宁专区。辖2专区、2自治区。 1954年3月6日绥远省建制撤销,原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归绥市 1949年归绥市为绥远省辖市,绥远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4年归绥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 1949年包头市为绥远省辖市。 1954年包头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绥东专区、集宁专区 1950年设绥东专区,专署驻集宁县。辖集宁、陶林、兴和、丰镇、凉城、龙胜(驻卓资山)、武东(由武川县东部析置,驻旗下营)等7县及平地泉镇。 1951年绥东专区改名集宁专区。 1952年集宁专署驻平地泉镇。龙胜县改称卓资县。原萨县专区所属萨拉齐、包头、固阳、武川、归绥、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等8县并入集宁专区。辖15县、1镇。 1953年将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包头县撤销,并入包头市、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和石拐沟矿区。集宁专区辖13县、1镇。 1954年集宁专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绥中专区、萨县专区 1950年设绥中专区,专署驻萨拉齐县。辖萨拉齐、包头、固阳、武川(武西县恢复原名)、归绥、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等8县。 1951年绥中专区改名萨县专区。 1952年撤销萨县专区,原萨县专区所属各县并入集宁专区。 绥西专区、陕坝专区 1950年设绥西专区,专署驻陕坝镇。辖米仓(驻三道桥)、临河(驻解放镇)、狼山(驻永安堡)、晏江(驻塔尔湖畔)、五原、安北(驻扒子补隆)等6县及陕坝镇。 1951年绥西专区改名陕坝专区。 1953年米仓县改为杭锦后旗;晏江县改为达拉特旗。陕坝专区辖4县、2旗、1镇。 1954年陕坝专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 1950年设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东胜县。辖东胜县及准格尔旗(驻沙圪堵)、达拉特旗(驻树林召)、郡王旗、杭锦旗、扎萨克旗(驻新街镇)、乌审旗(驻达布察克镇)、鄂托克旗(驻乌兰哈拉嘎苏,即乌兰镇)等7旗,达尔扈(驻伊金霍洛)、通格朗2区。 1952年达尔扈与通格朗2区改由扎萨克旗领导。 1954年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 1950年设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包头市。辖四子王旗(驻昌汗博拉更)、乌拉特前旗(又称西公旗,驻哈拉干补隆)、乌拉特中旗(又称中公旗,驻本坝太庙)、乌拉特后旗(又称东公旗,驻管家窑子)、茂明安旗(驻喜拉鴜“左老右鸟”)、达尔罕旗(驻昌汗厚)等6旗及乌兰花、五当召(驻巴达盖)2区。 1951年原五当召区改设石拐沟矿区。 1952年由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驻海流图);由达尔罕旗、茂明安旗合并,设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百灵庙)。撤销乌兰花区,四子王旗迁驻乌兰花镇。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辖4旗、1矿区。 1953年集宁专区所属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迁驻固阳县城。辖1县、4旗、1矿区。 1954年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8. 杭锦旗名字的历史由来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基本概述: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历史上的蔡姓名人还有很多,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画家蔡斌,善画人物故实,天下标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书法家蔡襄,太师蔡京,均为兴化仙游人;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均为建阳(今属福建)人。
9. 杭锦旗的历史
东胜是鄂尔多斯市下设的一个区,在此之前,也曾称过东胜市、东胜县。在鄂尔多斯市,各旗县级的地名几乎全是以蒙古语命名的,如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等,唯独东胜是以汉语命名的一个旗县区级的地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笔者也曾感到纳闷,以下就来考察一下东胜地名的由来及其演变。
东胜这一地名,首先是与胜州有关的。
胜州一名,最早见于隋代,《隋书》地理志中有“榆林郡,胜州”的字样。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得较为详细,其云:胜州,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关,七年又置榆林县,属云州。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也就是取一个吉庆的名字。贞观三年,仍于隋旧治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胜州的州治,据考证,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至于李吉甫所说的唐贞观三年再设胜州,是因为唐将“柴绍、刘兰破灭匈奴(按即突厥),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似乎有些牵强,因为隋代已经设立了胜州,是“立嘉名也”,唐不过是沿袭旧名而已。
唐代胜州存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唐末,胜州城为党项人占领。辽神册元年(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征突厥、吐浑、党项等部族,攻破胜州城,将其居民强行迁移到黄河东岸,胜州遂废。但二十年之后(936年),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与辽,辽遂在原唐东受降城址(今托克托县城西南的黄河渡口旁)复置州,因其位于黄河东岸,故名东胜州。之后历金、元两朝,东胜州建置不废,直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东胜州,设置东胜卫。不过到明中叶后,该地区被蒙古部落占领,明代卫城也就随之废圮。
东胜建制的再次出现,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据介绍,当时清政府在鄂尔多斯板素壕设厅以管理走西口的移民,当地官员上奏称这里曾设立过东胜卫,请以东胜为名。清廷批准了这封奏折,于是便有了东胜厅的建制,而板素壕就在今东胜区,“东胜”一名也就由北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或托克托黄河渡口旁转移到了南部今天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民国元年(1912年),政府将东胜厅改为东胜县,其治所也迁徙不定,曾一度寄治包头等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一直由伊克昭盟管辖,并为盟公署驻地。1984年,撤销东胜县,设立县级东胜市。2001年,随着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县级东胜市也就改成东胜区。至此,东胜完成了它的历史变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