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马丁·路德与《加拉太书》)
马丁路德主张什么观点呢?
1517年10月31日,德国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了一条布告,引发了关于赎罪券的大讨论,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它成为了宗教改的的开始,马丁路德成为了宗教改的的精神领袖。
马丁·路德最核心的思想是:“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路德指出,灵魂得救靠的不是教会,不是教士,更不是赎罪券,而是自己虔诚的信仰。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日益腐败专制,为了维持他们绝对的统治,他们把《圣经》的解释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没有神职人员带领的情况下甚至禁止俗人阅读《圣经》,教会不是劝人向善,解救灵魂的神圣之地,实质上成为了一个传播福音、解释《圣经》、“拯救”人类的专业组织。
因而路德又提出: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即每个人都可以有对《圣经》的独立的理解,进而路德又指出“信徒皆为祭司”,这样一来,直接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
路德还主张建立廉价教会,取消繁琐的宗教礼节和节日,简化宗教仪式。此外,路德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王权要高于教权,主张建立民族教会,也就是说德国的教会要由德国人自己来管理,宗教会议也应该由世俗的 *** 来主持。
教会原本就不应该是一个政权组织,而应该是一个宗教的社会团体,但是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一直谋求整个欧洲的统治权,宣扬国王的权力来源于教会。所以路德这一王权高于教权的观点某种程度上讲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
综上,路德的“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人人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王权高于教权、俗权之上、民族国家等等的一些列观点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把教皇、教会以及神职人员从神坛上来下来,为基督徒走出天主教会的控制起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间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丁·路德与《加拉太书》
当保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被主的大光照耀时,他旧有的神学体系顺然崩塌;当奥古斯丁随手展开主的话,低声诵读时,那在无花果树下的痛苦与绝望瞬间消散;同样,当马丁·路德开始研读罗马书和加拉太书时,福音在他内心掀起的震撼不亚于斯道特亨之雷暴的猛烈;
从1516年,路德之一次开始教授《加拉太书》,直到这本注释书正式出版面世(1539年)已经过去了23年。回看这23年,路德一定想不到他的人生从教授这本书的第二年开始,便如电影一般奇幻。在这23年中,他经受了无数次敌人疯狂的扑咬。从原先被动地申明自己的立场,转变为对真理不惜生命地主动捍卫。这位原本可以一生平静于修院的僧侣,却过上了内忧外患的生活。在这数年中,他除了要躲避罗马教廷的追杀,还要抵抗极端分子的胡搅蛮缠。恩主使用的器皿,是经历烈火的烘烤,才变得坚韧不催。这些年的遭遇让马丁·路德执笔时更加有力。在他的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敌人尖锐的攻击,对罪恶毫不留情的揭露,但每逢谈及主的恩典之时,他瞬间转换了语气,变得那样的柔和与诚挚。这本《<加拉太书>注释》更是饱富路德那鲜明的情感,读之,犹如身处维藤堡大学的课堂, *** 在讲台之前,被这位身宽体胖的教授深深吸引而目不转睛。
在路德的一生中,先后出版了至少7个不同版本的《<加拉太书>注释》,他是如此地钟爱此书,甚至将它比喻为自己的爱妻。由此可见,这封短短的书信对他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手头的版本,是路德在1531年课上的讲义,由他的学生摘录及编稿而成。1539年首次出版,至今已近五百年之久。上帝使用路德把他的真理传递给后世的人,用真理的火焰炼净灵魂。当约翰·班扬因为内在的污秽而痛苦不堪之时,他四处寻找属灵的避风港却废然而返,直到他发现了路德的这本注释,内心所有的灰暗阴霾才犹如雨后天晴一般,随之飘散。的确,路德也正是在灵性极度痛苦之时才品尝到了主恩的甘甜。
路德出生于1483年11月10日,那是一个宗教信仰支离破碎的年代。罗马教廷的圣职人员生活糜烂,平民百姓也愚昧无知,加上经济、政治以及各样的思潮,种种因素加速了人们对教会改革的渴望。另一方面,路德从小对父亲的不满和嫉恨似乎也影响了他的宗教观:认为上帝是一位严峻而易怒的法官。加上他对良心、私欲以及原罪的敏锐,让他常年深陷在对上帝愤怒的恐惧之中。夜以继日的焦虑最终彻底压垮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灵。但压伤的芦苇主不折断。在1512年到1516年间,马丁·路德于维藤堡奥古斯丁修院教授圣经,一次「塔台经验」让他从信仰的迷雾中豁然清醒。那时,他苦苦争扎罗马书一章17节中「上帝的义」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他那长久以来的恐惧正是源于上帝的公义。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并且是憎恶惩罚罪人的公义的上帝」。是啊,一个罪人如何相信一位极度厌恶罪恶的上帝是喜悦他的?「于是我变得狂怒起来,我心困惑,我心愤怒,我忽冲街地撞开保罗,渴望知道他如何理解这段文字。最终,感谢上帝,仁慈的主,我昼夜忠实垒,盯住了与这些词语有关的上下文,即“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在此我开始懂得上帝的义是那种义人凭上帝礼物得生的义,即义人凭信仰得生。......在此我觉得我重生了一次,天国的斗蹋了,我得以踏入乐园。」【1】这次经验,使得路德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圣经。在随后,他又教授《诗篇》以及《加拉太书》,更是进一步确信了「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宝贵真理。
《加拉太书》是保罗最早时期的一封书信,是他写给加拉太信徒的。曾经保罗和巴拿巴在加拉太地区传福音,但是在他们离开之后,有一些犹太基督徒来到这里,并教导信徒要谨守犹太律法才能得救。当保罗得知此事之后,立马写信捍卫纯正的福音真理。他在书信中严厉谴责假教师的教导,并且告诫加拉太信徒「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加3:11a),称义是唯独借着信,正如「义人必因信得生」(加3:11b)。在这短短的六章的书信中,保罗直截了当的阐明救恩的核心真理。不但如此,保罗还详细论述律法和应许的关系,这也成为路德神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律法与福音。
我们看到马丁·路德紧紧抓住保罗的教导,不断地从这封书信中汲取信心的动力。在他仿佛坠崖之际,是神用信心的缆绳拴住了他。他也明白,基督徒的人生并非径情直遂,但他深知神会借着他的话语,在我们信心和祈祷中保守我们。他说:「虽然我是一位神学博士,并且传扬基督,为他打了很多年杖,但我从我个人的经历里知道,持定真理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也不总是能摆脱撒旦。我不总是能按着圣经所描绘的那样来认识基督。有的时候魔鬼在我的眼中歪曲了基督。但是感谢上帝,他在他的话语中,在我们的信心和祷告里保守了我们。」【2】至此以后,他唯独基督,唯靠神的恩典,在迂回曲折的属灵旅程上,也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勉励。
1.转引自张仕颖,《十架无我一一马丁·路德称义神学研究》(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页97-98。
2.马丁·路德,《<加拉太书>注释》,李漫波 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14年8月第4次印刷),78页。
马丁·路德的人物分析
你好,亲亲。在许多人的想像中,他已经成为一个神话性的人物,马丁·路德已经成为一切可能的善与恶的象征了 。而真正的马丁路德,既不是什么妖怪也不是什么圣者,他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创新的思想,这是他性格中颇为吸引人的地方。然而,他常缺少自制力,有时候到了粗俗鄙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当他发怒时,他会像失去理智的人那样讲话,他的言论中,有些真的是虚伪欺妄,有些则几乎是凶恶怪戾,而令人惊异!因此基督教界是不肯出版未经删改的路德全集的,可是学术界并不卖帐,我们才有机会看他的"纯正"及"优美"四字真言!
提问
我想知道 马丁路德 的 重要性与意义
意义:之一个方面的意义就是改革 *** 了罗马教会\x02\x01\x05\x06,使民众不再受到教会的压迫。
马丁路德改革意义之二就是在 *** 了罗马教会之后\x02\x01\x05\x06,使马丁路德所推崇的新教派登上国家的舞台\x02\x01\x05\x06,这个新教派所产生的意义十分大\x02\x01\x05\x06,不仅可以为民众提供一种自由的生活环境\x02\x01\x05\x06,还对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有了简化\x02\x01\x05\x06,使他们可以更轻松的提升自身的对宗教的向往。
重要性:正是因为马丁路德改革所带来的有利之处\x02\x01\x05\x06,让整个民族乃至世界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x02\x01\x05\x06,民众在没有教会的压迫下生活得更加自在。就这些意义而言\x02\x01\x05\x06, 马丁路德就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的功臣了。
提问
好的 谢谢
马丁·路德是谁?
马丁·路德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16世纪震撼世界的宗教改革运动。
路德于1483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艾斯雷本城。其父从矿工步入市民阶级,后当选为市议员,成为那个时代由贫民上升为资产阶级的典型。路德先后在马格德堡共生兄弟会和爱森纳赫的圣乔治神甫学校学习,1501年后又开始了他在爱尔福特大学的生活。那时他是一个有头脑有主见的学生,刻苦钻研、能思善辩。但他从来不为周围的宗教风波所动。1505年,一件异乎寻常的事闯入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那是路德从外度假回来,在返校的途中遇上了一场暴风雨,当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巨大的气浪将路德打翻在地,并甩出好几米远。被吓得魂飞魄散的路德大声呼救:“救救我啊,圣女安娜,我要出家修行当修道士!”事后路德信守了他的诺言,进了爱尔福特奥格斯丁修道院。1512年获得神学博士后,在维登堡大学讲授神学。然而路德的内心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他得不断地与自己斗争,以克服信仰上的犹豫和动摇。直到1513年冬春之际,在许多个日夜的苦苦思索之后,路德在维登堡修道院他的钟楼上突然领悟了圣经的真谛:义人必用信得生。路德感到自己获得了新生。可以说,没有“钟楼得道”,也就不会有点燃宗教改革之火的路德了。
路德信仰上的飞跃,使他在1517年提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95条论纲,路德在论纲中抨击了罗马教廷滥售赎罪券,并按当时的学术惯例邀请大家来讨论赎罪券的问题。路德将论纲贴在与维登堡宫廷相邻的教堂大门上。他自己也未想到,95条论纲如火花落入火药桶,一场迅猛异常的宗教改革大火一下就席卷了德国。
路德曾说,上帝就像牵着一头瞎马似的将他带进了历史的事变之中。如果开始是如此的话,那么后来的路德却是自觉地参与改革运动的。在民族运动的支持和群众运动的推动下,路德与教廷公开决裂,并当众焚毁教皇敕令。他一边躲避教皇的逮捕,一边翻译圣经,著书立说,周游讲学,被历史推上了领导宗教改革运动的前列。然而,由于运动的深入,农民平民的觉醒,运动本身的发展已大大超出了这位点火人的思想。路德在政治上日趋保守,开始反对和攻击农民战争,最后公开主张以武力镇压农民起义。1525年是路德一生关键性的转折点,他与一个叛逃的修女卡塔琳娜·封波拉结婚,以此表示与修道士的生活方式最终决裂。此后的路德一直从事圣经的德语翻译,实行温和的改革,从事路德宗的建设工作。1546年路德在故乡逝世,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尽管后人对路德的功过有褒有贬,毁誉不一,但是我们仍可以说,路德是一位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的伟人。今天,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路德宗已成为新教三大主流教会之一,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的神学主张,早已是新教各派的核心教义;可用来读写交谈的现代德语,也永远记载着路德对之做出的巨大贡献。
你知道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原文吗?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未来,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嶙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争吵的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来!
扩展资料:
《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是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著名演讲,内容主要关于黑人民族平等。对美国甚至世界影响很大。
美国 *** 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马丁·路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马丁路德是怎么死的?
如果你指的是15世纪欧洲那个实行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那么他是老死的
如果你指的是上世纪那个美国的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那么他是 1968 年 4 月 4 日被人在阳台上刺杀的,一颗 *** 从上面射来,从脖子穿了进去,从左肾部穿出来,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马丁·路德是谁?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介导者。在意大利以北的一些国家里,在当时一个旨在改革宗教的思想运动正在兴起,后来发展到反对教会、教皇及其整个统治系统。这场宗教改革运动是和德国威丁堡教授马丁·路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强烈谴责教会从事的赎罪券交易,否定主教会议的绝对正确和教皇的权威,要求取消宗教等级制度。他把福音书看做是信仰的唯一基础,他摒弃了许多宗教仪式,取消了对圣人的崇拜和修道院的宣誓活动。他要求神职人员完全贫穷,剥夺教会占有的财产。
圣母大教堂前的马丁·路德雕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