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核的物质形态(外核的物质状态)
1. 外核的物质状态
地心,是地核的俗称,地球的中心部分,半径约3480千米,
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纵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关于内核的物质构成,学术界有不少争议,许多人认为,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但究竟是何物,这一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证明。此外,内外核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的学者认为,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层”,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间。地核的密度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刚石,在这里也会被压成黄油那样软。这里的温度可达4000~6000℃。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从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离约为3473千米。据科学观测分析,地核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个层次。外地核的厚度为1742千米,平均密度约10.5克/厘米x厘米x厘米,物质呈液态 。过渡层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质处于由液态向固态过渡状态。内地核厚度1 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x厘米x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铁、镍为主的重金属,所以又称铁镍核。
从质量上看,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而已。地核(Core)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温度非常高,约有4000~6000℃。它可再分为内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传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从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铁陨石来推测,地核也是由铁和镍组成。地球磁场的自激发电机理论,也需要一个液态金属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至于内核,则极有可能是固态铁。
地核的总质量为1.88e21吨,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的16.2% 。地核的体积比太阳系中的火星还要大。由于地核处于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压力比地壳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压力已达到136万个大气压,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万个大气压了。
这样大的压力,人们在地球表面是很难想象的。科学家作过一次试验,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吨压力的情况下,最坚硬的金刚石会变得像黄油那样柔软。
地核内部不仅压力大,而且温度也很高,估计可高达2 000-5 000℃,物质的密度平均在10?6克/厘米x厘米x厘米之间。在这种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的情况下,人们平常所说的“固态”或“液态”概念,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地核内的物质既具有钢铁那样的“钢性”,又具有像白蜡、沥青那样的“柔性”(可塑性)。这种物质不仅比钢铁还坚硬十几倍,而且还能慢慢变形而不会断裂。
地核内部这些特殊情况,即使在实验室里也很难模拟,所以人们对它了解得还很少。但有一点科学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内部是一个极不平静的世界,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始终处于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物质不仅有水平方向的局部流动,而且还有上下之间的对流运动,只不过这种对流的速度很小,每年仅移动1 厘米左右。有的科学家还推测,地核内部的物质可能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发生有节奏的震动。
2. 外核的物质状态依据
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科学家观察到地震波的横波能够通过地幔物质,因此认为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内地震波的横波不能通过,认为外核的物质是液态。
内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推测可能是固态。
3. 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
4. 外核内核物质状态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
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是固态的。
5. 外核物态及推断依据
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体状态的主要依据是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
6. 外核呈什么状态
地球的内核是一个典型类地行星的核心,内部温度大约在6000摄氏度左右。地核主要是铁、镍等元素构成,密度很高,通过地震波的分析,地核也有内核和外核的区别。
外核结构应该是一种熔融状态的物质,或者说接近液体状的超流态,这些拥有金属物质的超流态物质在外核缓慢流动,也是地球磁场形成的一种说法。
内核则是一个固态核心,平均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12克,是早期地球形成之后最先形成的结构。
内核除了拥有铁镍等金属物质之外,就是温度高,呈现固态,其他的特点也没有更多了,内核的高温对地球未来正常运行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内核死掉了,那么地球也没有了生机。
7. 外核的物质状态为什么是液态
地核是由内核、外核构成,外核主要由熔融液态的铁镍金属组成。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现在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8. 外核的物质状态接近什么态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