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这句话大多用来形容,在这边工作的人却想着另一边的事情,这个说法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种说法是关羽,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徐庶,两种说法都有着一定的论证基础,两种说法都可行。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1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的是武圣关羽话说三国时期,关羽在战乱中与刘备走散,他一路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不得已降了曹操,留在了曹营。
曹操高兴万分,为了让关羽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对关羽十分优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身在曹营的关羽始终心系刘备,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
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最后,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于是挂印封金告别曹操。曹操设下多道关卡,关羽不畏艰险,过五关斩六将,排除万难,与刘备张飞相聚。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2也有另外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出自徐庶,本来徐庶辅佐刘备,但是曹操却将以他的母亲为威胁,让徐庶转而投向了曹操,徐庶向刘备介绍了诸葛亮这个人才之后就去了曹操那边做事,后来发生了很多事,蜀汉成立,而徐庶却只在曹军担任普通的官员,没有为曹操付出太多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两种说法都可圈可点,但是前者却存在不少一点,关羽在曹操帐中,以那个时间点来说,当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才是真正能代表“汉”的人,他的狼子野心也并没有暴露太多,那个时候的刘备根本就没有组成属于自己的班底,蜀汉的影子根本就看不到。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
“身在曹营心在汉”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围困在屯土山,不得已投降了曹操。但关公提出三个条件: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爱惜人才说,只要云长归顺,什么条件都答应。
曹操对关羽优待有加,又是封侯,又是赠马,上马金,下马银,但关羽始终没有忘记桃园结义,最后,还是千里迢迢“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关羽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放曹等等,算是报答了曹操的恩情,关羽的忠义,令后人敬仰。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解释
身在曹营心在汉,七字成语,读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出处:刘波泳《秦川儿女》之一部第二章:“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就是上马金,下马银,也别想把我买动。”近义词:人在心不在、心猿意马。反义词:同心协力。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一、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关羽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七回记载,关羽和刘备走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系念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徐庶
徐庶初为刘备谋士,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刚找到平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被程昱设计骗入曹营,从此之后被软禁。母亲死后为了不违背自己的承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不为设一谋。民间俗语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便是此意。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荀彧
出生名门望族,为人风采雅量足智多谋,当时已名重天下。曹操早期智囊团核心人物之一。辅佐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在匡弼、设计、密谋、举人等多方面均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但是荀彧一心复辟汉王朝的思想始终不为曹操所容,终身死曹营,为人所叹。
扩展资料:《三国演义》中,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战败,关羽在战乱中与刘备走散,他一路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不得已之下与曹操达成“土山三约”,留在了曹营。
对于关羽的加入,曹操是高兴万分,他格外礼遇关羽,可谓是“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但关羽始终心系刘备,他还公然提醒曹操,说他哪一日得到刘备的消息就会去投奔刘备。最后,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身边。
真实历史与演义相差无几,关羽迫于无奈降于曹操,最终还是与刘备相聚了。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那个人物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某人某将,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
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人在曹营心在汉是什么意思 说的是谁
人在曹营心在汉原意是说三国时关羽身陷曹操阵营,心里想着刘备。说的是关羽。
现多用来比喻人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现在多用来比喻在这里工作、任职,心却想念别处。多用来说人工作不安心,向往别的单位、部门。
原意是凸显关羽的忠义,而现代却多用于贬义。为复句式结构;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分句。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故事:语出《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
曹操十分敬重关羽,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