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结婚是几月几号开始(古人的结婚礼仪一般在什么时候举行)
1. 古人的结婚礼仪一般在什么时候举行
明媒正娶三六九聘的意思:明媒正娶是中国古代的婚俗之一,指正式通过媒约之言、纳聘迎娶而得到妻子。三媒即婆家媒、娘家媒、舅家媒;六聘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三书六聘即三书六礼,是古代的一种婚姻制度。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指的是婚礼过程中用的文书,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古代某些朝代,男女若未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朝代时期,婚俗礼仪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是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征和亲迎。
六聘过程中手续分别是:
① 纳采 俗称说媒,和现代结婚的提亲是一样的。即男方请媒人去那孩子家提亲,会带上纳采礼与父母到女方家中。
② 问名 俗称合八字,准备合婚事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去测算二人八字是否合适,婚姻运如何等。
③ 纳吉 男方知道吉兆后,男方准备结婚的相关礼品,然后通知女方,婚事初步的相关事宜商议。
④ 纳征 又称为过大礼,简单来说就是男方选定吉日和礼品,和新娘订婚。
⑤ 请期 选择黄道吉日完婚,以前选择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不喜欢选择三,六,十一月等。将算好的婚期告知女方,并且征得女方的同意,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好日子。
⑥ 亲迎 这是最后的程序了,在婚礼当天男方带着迎书去迎娶心爱的新娘,表达对女方的尊重。
2. 古人婚礼在什么时候进行
古代人结婚通常都是在下午或者晚上。因为在上古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流行抢婚这一习俗。所谓抢婚就是男子叫上自己的伙伴,趁着黄昏出去抢夺妇女,并逼迫她们和自己结婚。
相比现代婚庆的热闹喜庆来看,古代为保婚礼的冷静与庄重,是明令禁止将婚礼大操大办的。
3. 古人结婚仪式在什么时候举行
中国宫中男子的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大多数是在13岁至17岁之间。
几乎所有的皇帝、小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都已临幸过女人,有着熟练的性经验,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
西晋的痴愚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做太子的时候,13岁时结婚。
在司马衷结婚之前,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派后宫才人谢玖前往东宫,以身教导太子,让太子知道男女房帏之事。
谢玖离开太子的东宫时,已经怀孕。
谢玖后来在别处宫室生下一个儿子。
几年以后,太子司马衷在父母宫中见到一个孩子,晋武帝告诉他,这是他的儿子,他大为奇怪。
同样,北魏文成帝拓跋浚17岁结婚,但他13岁时刚步入青春期便已临幸了宫女,14岁就做了父亲。
4. 古人的结婚仪式一般在什么时候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公主出嫁又称“出降”、“下嫁”或“厘降”;额驸娶公主则称“尚”某公主。因为公主是“金枝玉叶”,地位比其夫(额驸) 要高。 公主婚礼主要由指婚、纳彩、出降、合卺、归宁等礼仪组成。 指婚之日,宗人府管理大臣将所选额驸带至乾清门东阶下,宣旨:“今 以某公主择配某人。”额驸跪拜接旨。指婚后,额驸家择吉日向皇家行纳采 礼(又称“一九礼”)。届时额驸送彩礼至午门外恭进。据《大清会典事例》 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前,彩礼为“驮一、马八”;后改为“羊九 只”。纳采次日,皇帝于中和殿、保和殿悬彩设宴,款待额驸及其男性族人。 额驸等先至慈宁宫外向太后行礼,再至保和殿向皇帝行礼,然后入宴。席间 演奏吉祥乐曲。宴毕,额驸等还要到皇后宫外向皇后行礼。同日,太后在慈 宁宫宴请额驸族中女眷,皇后率皇贵妃、妃嫔等与宴。 出降前一日,内务府官员率銮仪校抬送公主嫁妆至额驸家,额驸要率族人于乾清门外行三跪九叩礼迎接。嫁妆送到后,由内务府管领命妇负责陈设。随同嫁妆送至额驸家的还有一名“试婚格格”(格格,满语小姐之意)。试婚格格由皇太后或皇后于宫女中选择精明貌美者充当,任务是在公主出降前先行与额驸同床试婚,以查验额驸有无隐疾和性生活情况等;试婚后即遣人将查验结果回报宫中。如无异常,公主出降便按期举行;反之,则另议。 试婚格格在公主出降后一般留作额驸的侧室,少数也有做公主女侍的。试婚之仪是清宫特有的习俗。此举仅限于皇家公主下嫁,其他王公贵族禁行。 公主出降这天,额驸家将准备好的“九九礼”抬至午门恭纳。礼品为鞍马18匹、甲胄18副、马21匹、驮6匹、宴桌90席、羊81只、乳酒和黄酒45瓶。受礼后,皇帝、皇太后分别于太和殿和慈宁宫宴请额驸家男女族人。但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出降日的九九礼及筵宴均被废止。 准备出降的公主身穿吉服;吉时到,先至皇太后、皇帝、皇后前依次行告别礼;如系妃嫔所出,再向生身妃嫔行礼。然后,公主在命妇引导下升舆出宫,赴额驸府邸。公主乘舆由内务府校尉抬行。其前有仪仗开道;其后,送亲福晋、夫人、命妇等乘舆随行;最后是护送的骑马军校。送亲队伍浩浩荡荡。至额驸府邸后,额驸父礼男宾于外厅,额驸母礼女宾于中堂,公主与 额驸于洞房行合卺礼。礼毕众退。 归宁是婚礼的最后一项仪式。婚后第9日,公主偕额驸入宫拜见太后、皇帝、皇后等,依次行谢恩礼。其日宫中少不得还要大张筵宴,热闹一番。
5. 古人的结婚礼仪一般在什么时候举行的
古人的婚礼仪式拜堂,也叫拜高堂或拜天地,这种隆重的结婚礼仪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据史料记载,从唐朝时期汉族开始,最初的拜堂礼仪和后期宋朝的礼仪在时间和细节上有点区别。
唐朝时期,是新婚的新娘拜见舅姑时所行之礼叫拜堂。
到了北宋时期在新婚当天,先祭拜祖宗牌位,第二天早上摆上桌子放上铜镜进行祭拜天地。
后来在南宋时期把这些祭拜仪式全改为新婚当天进行,所以宋代以后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这种婚礼仪式遍及全国,一直沿用到清代,以至民国时期也还有这种礼仪。拜堂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讲究的,过去是从新娘下花轿那一刻开始,新娘头戴红丝巾,由专业的职司人员引导下进入主堂屋。
在主持的祝福声中,进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以前是要四拜,有的地方还要拜谢月老也就是媒人,也有的是要敬拜家族长辈亲朋好友,主要前三拜是不可缺少的。自古思想家都是把世界万事万物归纳于天、地、人三类,人生活在天地间,过去农耕社会也是靠天靠地吃饭,期盼老天爷风调雨顺,地里庄稼才会五谷丰收,土地就是衣食父母,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高堂就是父母长辈,自古百善孝为先,那么两人成家了要遵循孝道;
三是夫妻对拜,彼此恩爱,白头到老,也是盟约誓言,再就是要感谢媒人的牵线才能有这份姻缘。
所以这一切都是在天地神灵、媒人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的,这种仪式就赋予了婚姻的神圣和庄严,是不可反悔与背叛的。
6. 古人的婚礼常在什么时候举行
一、三书六礼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一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竖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煤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煤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一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
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二、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三、闹洞房
早些时候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四、嫁妆
由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样。
五、上头
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六、撑红伞
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7. 古人的婚礼一般在什么时候举行?
古代婚礼是在黄昏时进行的节目,一般是新郎早上迎着朝阳去接新娘,在女方家经过一系催妆喜庆之后,把新娘接回男方家时,大约要到黄昏时进门,举行结婚典礼,故叫昏礼,后改婚礼。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