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看中国青藏铁路(坐着高铁看中国青藏铁路事例)
1. 坐着高铁看中国青藏铁路事例
青藏线是故事题材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中国三代铁路人前仆后继的悲壮历程,展示了世界最难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也反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发展历程。
2. 关于青藏铁路的视频
到拉萨的风景都在格尔木之后,所以西宁出发越晚越好,Z165是最佳,其次是Z265,这样在火车上睡一觉,清晨醒来就是青藏高原,当初想买Z165没买到,票很紧张,无奈选择了Z265,一路上的风景也很美。可以看看的青藏铁路笔记和视屏集锦
西藏行记:坐着火车去拉萨。
有一首歌唱的好“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到西藏旅游,最佳的进藏方式就是乘坐青藏铁路的Z字头火车,经历二十几个小时从西宁到达拉萨,一路的青藏高原风光,可以让慢慢适应高原的气候。
从西宁出发的火车每天有五趟,时间从正午到晚上21点30,因为青藏铁路的风光主要在西藏境内,所以晚上九点多的那趟列车最抢手,因为睡一觉一大早起来就是无限美景,可惜没有抢到这趟车,退而求其次,选择的是晚上19:30的Z265。
坐惯了动车,再一次的乘坐绿皮车,确实感觉有点狭窄局促,订的普通卧铺,在上铺躺一晚上,真的是腰酸背痛浑身不舒服,火车是供氧的,每个铺位正上方就有氧气口,不过需要手指捅一下才能出氧气,而且有尖锐的气流声,所以真正用这个的人不多,这趟车在晚上2点多到达格尔木,之后就翻越昆仑山,进入西藏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清晨7点半左右天才亮,经历一晚上的折腾,起来看到车外的景色,顿时神清气爽,虽然头隐隐作疼,高反已经开始有反应,但整个白天们都很兴奋,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一路不停的拍摄,有幸遇到一位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大妈,六十五岁的年纪,一个人去拉萨,一路上她很健谈,对风景的痴迷比还执着
大约八点半的时候经过沱沱河长江源第一桥,这是青藏铁路全线的一个缩影,凝结着中国人用铁路连通青海和西藏的雄心、智慧和努力九点半左右到达通天河,这是长江的正源当曲和西源沱沱河汇合而成,这一段景色特别美,雪山呈现优美的弧线,清澈的河水流淌,真正的雪域高原风光,之后火车就一路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
10点多翻越唐古拉山口,海拔已经上升到5000+,遥望格拉丹东雪山,这是唐古拉山的主峰,也是真正的长江源头。12时左右来到神湖——措那湖,传说它曾是西王母的沐浴之地,是当地藏民心中的“神湖”,错那湖海拔4600米,是整个青藏线经过的最大一个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是怒江的源头湖,只见一湾碧水在蓝天、白云与群山的映衬下,波光粼粼,镜子一样镶嵌在高原上,卓格神峰若隐若现,山水相映,显得分外美丽。
中国的四大无人区,青藏铁路就经过两处,可可西里和羌塘,而一路上,野生动物也是一道风景,牦牛自不必说,还能看到野驴,野马,甚至藏羚羊,而沿途看到许多铁路的养护工,面对火车举手敬礼的情景,也特别让人感动,这些其实都是当地的牧民,护卫着青藏铁路沿线的安全,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热诚和生命。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重要的进藏路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可以说,青藏铁路沿线本来就是一条靓丽的风景,坐火车进藏,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青藏铁路基本与青藏公路相伴而行,沿途经过众多的旅游景点及站点:南山口、甘隆、小南川、玉珠峰、不冻泉、楚玛尔河、纳赤台、五道梁、秀水河、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强格、唐古拉山、扎江藏布、安多、措那湖、那曲、当雄、羊八井等,最后进入进入拉萨市
下午16:45分,历经21小时的车程,火车准点到达拉萨,期盼已久的高原之旅,终于正式揭开帷
在西藏旅游包车是最好的方式,找一个好的包车司机,体验就跟自己自驾游差不多价格方面:具体看什么车型,还有就是淡季跟旺季的差别(一般有200~300的
拉萨到日喀则有什么具体的交通方式?
日喀则市是西藏交通中心,境内公路四通八达,318国道、日(喀则)亚(东)公路、拉(萨)普(兰)公路、中尼公路贯通东西南北。由新路拉萨前往日喀则距离
拉萨
关于川藏线怎么走?需要注意什么
D1.成都集合成都是休闲之都,又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早到的同学可以在成都游玩一下,领队长年奔走于成都到拉萨之间,成都的吃喝玩乐可随时为大家提供咨询,
拉萨
拉萨海拔多少,会不会高反,纳木错跟羊湖有直达车到吗
拉萨市区3798米海拔纳木错4700。经过纳木错的山口5198。羊湖4441米。如果去直达的还是拼车价格羊湖的话到日喀则中途会经过羊湖,但是不回头的,一直到日喀则的。...
3. 坐着高铁看中国之青藏铁路
青藏目前没有高铁,青藏铁路起于青海格尔木,止于拉萨,径过青海,西藏二省区。
4.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感人故事
熊宁,1978年8月24日生。这位29岁的女孩,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于2008年三月10日不幸遭遇车祸身亡。 2 0 0 8年3月16日,数千名和熊宁素不相识的群众自发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她的葬礼。 专注公益 熊宁生前和父母丈夫住在西安市雁塔路上一套普通的住房里。 熊宁父亲回忆说,自己30岁才有了熊宁。熊宁父亲上过大学,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我和贝贝(熊宁小名)的关系更像朋友。”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她希望自己能办一家穷人的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帮他们改变人生。”她去年还专门跑到北京,请教经济学家。 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这想法得到了丈夫黄晨的支持。黄晨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室内装饰公司。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除了吃和穿,还略有盈余。这样,熊宁就专注于她的公益活动。 心怀大爱 熊宁经常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熊晴说,最初熊宁只是来看望孩子,从2007年初开始,坚持来这里做义工,平均每周来一天。 在熊宁的努力下,先后有五名孤儿被外国人收养。去年“六一”儿童节,她被福利院授予“爱心义工”称号。 熊宁以她独特的号召力,带动了身边许多朋友参加公益行动。她的好友、西北大学教师高红说,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 “去年夏天她从玉树回来后伤心地告诉我,那里教育不太发达,孩子们很可怜。明年夏天,咱们一起去那里支教吧。”高红答应了熊宁的提议,做好了一起去支教的准备。 黄晨说,两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并不攒钱。挣的钱除了生活,基本用于公益。 熊宁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人计算得出。一位姓周的单身母亲说,2002年,她认识了熊宁。那时,周女士生活比较困难,独自一人带孩子很辛苦。熊宁常常买衣服和书给周女士的儿子。 救灾遇难 青海省玉树近期遭遇了大面积雪灾。3月初,玉树积雪面积约占全州面积的21.43%。截至2月27日,玉树死亡牲畜18.15万头(只)。 大年初六,熊宁得知玉树受灾的消息,立即展开募捐行动。为了募到物资,她动员了许多朋友,跑了许多家企业。 经过约半个月的努力,熊宁募到了一批救灾物资。3月1日,她和丈夫,还有另外两位志愿者,开上借来的车,带着部分物品,从西安出发。 不顾高海拔和大雪,一行四人颠簸两天后,到了玉树州玉树县隆宝镇,将衣服、冻疮药等一些急需物品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之后,他们去了离玉树州80多公里的村庄,将物资送给灾民。那里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一路上还能看见冻死的牲畜。 由于西安还有一部分物资,四人经过商量,决定由黄晨和一位志愿者返回西安运物资。熊宁和志愿者刘璞留下,继续了解情况,以便安排下一步募捐活动。 3月10日,熊宁和刘璞从玉树搭乘一辆开往西宁的便车,行至玛多县境内时发生车祸。一朵生命之花就如此轻易的凋谢了。 年轻人楷模 熊宁的故事,像风一样吹进了玛多群众的耳朵,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玉树州玉树县群众也得到了熊宁遇难的消息。很多受过熊宁帮助的人嚎啕大哭。3月12日下午,海拔4200多米的玛多县城,看不到半点春天的痕迹,人们裹着厚厚的皮袄,聚集在县医院门口,为熊宁送行。善良的人们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放到熊宁的遗体上,祝愿熊宁“回家”的路一帆风顺! 2008年3月16日,西安许多群众闻讯自发赶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熊宁的葬礼。其中不乏将她当作楷模的年轻人。 21岁的西京大学学生杨文锐说,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为理想奋斗,这一群体展现出“活力、冲劲”的一面,他们“敢于吃螃蟹”,“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召唤”。熊宁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20岁的西安石油大学学生王洋说,熊宁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志愿行动已经内化成人生追求,没有功利目的,不求回报。我们年轻人的偶像,应该是熊宁这样的人。 熊宁的事在网络上传开,上千名网友留言寄托哀思,他们把熊宁称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 我要有一个多彩人生 文沙波,湖南浏阳人,法学院大四学生。他的个人信条是“宁可相信别人,也不错怪别人。”一个简单、轻松的人,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他并不觉得去西部是什么高尚特别的事物。 “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是一次经历而已。并且对国家和自己都有利,也值得去做,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去做呢?”他这样诠释自己去西部的动机。 文沙波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赴西部志愿者方面的事迹,自然而然,天生爱接触新鲜事物的他就想着尝试。有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想法特别强烈,由于种种原因,想法沉下去了,但却一直藏在内心深处。内心深处向往的事情像一跟导火索,一点就燃了。当学校在毕业生中招收志愿者时,高中时的想法重新亮在脑海,于是下定决心做志愿者。 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做人要有责任感,说话要算数。虽然父母不舍得,但仍尊重他的选择。对于赴西部可能遇到的困难,文沙波幽默地笑了笑说:“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缺水,呵呵”。怕归怕,他已签下了两年的西部计划。“这是一种承诺,意味着一种责任”。当我们问到为什么不选择一年呢,他说:“一年,时间太短,不能更好的感受民族文化。我想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各个民族不同的民风,尝试更多的不同的生活环境。” 曾经实习的时候,他了解了基层人民对法律的迷茫,不懂法就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他觉得自己应该去为此做些可以做的事情,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他选择到西部基层法院工作或者支教,多普及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他的人生是多彩的,一个热爱尝试勇于尝试的人,一定会拥有多彩的人生。 我要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他名叫谢悦,人如其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自信,乐观,开朗。 谢悦来自邵阳市,系我校成人教育湘雅分院2004级脱产专业本一班毕业生。当我问及“你是城里人还是农村的?”时,他的回答令我吃惊,“这有什么区别吗,我是城里的。”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去西部的志愿者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真正的感受过那里的人对他们的需要。我问他:“为什么要去西部呢,是什么是你做出这个决定的呢?”他说:“这个决定并不是受别人的影响,在我心中一直认为做一名支援西部的志愿者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人的一生有几十年,为什么不用一年的事件或更长一些去做一件能让自己骄傲一生的事呢?”听了它的回答,我们不禁要沉默,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原是这么朴实。 随后,记者和他谈及了他的具体工作,“如果你到西部的话是选择农村还是城市呢?”,他说:“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不需要有选择去哪里的权利,只要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如果让我选择,我会去农村,作一名乡村医生。城乡的医疗水平相差悬殊,让每个人享有基本的医疗是所有医生的责任。” 每一个志愿者做出去西部的决定,都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谢悦也不例外。西部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记者问谢悦“你做出去做支援西部的志愿者家里人都同意吗?”听到这个问题他面露难色:“家里人是非常反对的,直到现在也没有同意我的决定,但我会努力说服他们的,即使最后还不同意我还是会去的。”说到这里,他的表情有点沮丧,“我也知道,父母都是为了我好,他们希望毕业后我有一个安稳舒适的工作,我也知道如果我做出悖于他们的决定他们会很伤心,但我相信他们会理解我的。”随后他又补充道:“因为我是成人教育,我已经有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工作待遇也非常好,我是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这也是我家人强烈反对我去西部的原因之一。”当记者问他是什么让他有勇气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时,他为我讲了一个故事:迈锡尼城是能见证荷马史诗的一座古城,它的发掘者从小就迷上了荷马史诗而在当时荷马史诗被认为仅仅是神话,他家境贫寒,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知道考古需要大量的资金。他从14岁起开始工作,刷过盘子,做过见习水手最后从商。当他坐拥亿万家产却宣布退出商界时已年过半百,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几年后,他便发掘了包括迈锡尼城在内的三座古城。并令人信服的论证了特洛依战争的真实性,这就是一个定下方向便一生追逐的人!所以不要抛弃年少时被认为轻狂的梦想,哪怕一生都不能实现也不要遗忘它。要带着梦想,现实的生活着。” 除了他们两个,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事迹,他们都把风险作为自己的选择,他们都把西部作为自己的选择,但是他们都说是无悔的选择! 今年9月1日,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99级的李磊等10名毕业生放弃了保送读研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支援西部,成为我市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首批志愿者。两个多月过去了,志愿者们的远离并没有让人们淡忘他们,相反,越来越多的学友们开始关注西部,为支援西部而奔走,“我们在校园里支援西部”、“关注西部、与志愿者同行”等活动在热烈地展开,一股支援西部的热潮在校园迅速蔓延开来。两个多月来,爱心在志愿者服务的学校和矿大之间传递,他们的个人支援活动已经变成了学子们的群体爱心接力。 (一) 推进这股爱潮的是徐州学子李磊。 李磊,丰县人,父母都是农民,母亲长期有病。家境贫困的他四年大学生活是靠助学贷款、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支撑下来的。尽管学习生涯十分清苦,李磊却很努力,在校期间,他两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他还先后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院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等职。毕业前夕,他被保送读研。今年6月,团中央、教育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实施后,李磊第一个报了名。辅导员白向玉老师清楚地记得,找李磊谈话时李磊说,他对西部充满了向往和渴望,同时也想锤炼自己。 奔赴西部后,江苏的大学生志愿者被分到了陕西省。李磊落脚在铜川市耀州区小丘中学任教。那里缺少师资,英语过六级的李磊被校长和老师们认为是前所未见的高材生,安排他担任了高三毕业班和初二的英语教师。尽管出身贫困家庭,李磊还是被那里的贫穷落后震撼了。在李磊发给校友们的资料中这样描述了他所在小丘中学:“小丘中学共有19个班级,其中初一6个班,初二初三各5个班,高一、高二、高三各一个班。教室大多为瓦房,很普通。学生两三个人共用一条长凳。周围的学校除了县重点中学外,只有希望学校是最好的。这里比较缺水,用水是定时供应,人多时得排队。” 自然条件的艰苦使一些支教的大学生毁约走人了,但李磊说,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为了让这些农村的孩子在面临人生的关口(高考)时,有一个真正得力的依靠,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教出点成绩来!”他彻夜研究从初一到高三的英语教材,研究高考的形势和趋势,寓教于乐。他还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们讲大学的情况,讲奉献的意义,讲他走访过的城市和农村,让学生们坚定自己的理想。学校里的不少学生很贫困,他们衣服破旧,每次要从家里带足一个星期的馒头。但他们信赖李老师,步行了3个多小时从家里带来的最好的礼物———自家种的苹果和核桃硬塞到李老师的手里。孩子们的纯朴让李磊感动得落泪。“一种无形的责任涌上心头。看到他们发愁的模样和激昂的志向,我从一种朴实中发现了一股不可战胜的勇气,我的内心被一次次震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很有前途的!” 为了摸底,他分别给初二和高三的同学布置了一篇作文。“触摸到这些发自内心的文字,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我想教育更重要的不是让人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人意识到什么,比如伟大的爱心,平实的关切等。孩子们字里行间透出的理解、关爱、理想、意志、思考等,无不以纯真的方式震撼每一个步入社会的人,我也算一个。” (二) 正是这种震撼让李磊想到了母校和他一样有着青春热血的学友们。9月15日,他向母校的同学们发出了第一封求助信。“我们这里比较缺少的是初、高中的英语资料,学生的英语水平很差,但他们确实很努力。我给高三的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大学》,让他们写写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他们都很认真,看完他们的作文,我非常感动,他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视野太狭窄了。现在他们最缺少的是鼓励和动力。我希望母校的同学们能够给我的学生写写信,不管是以个人还是集体的名义,在信中给他们讲讲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外面的世界,这里的环境相对封闭,孩子们没见识过,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走出去。” 李磊的热情和诚恳打动着一大批读信的人。学生在线的记者迅速于10月5日跟李磊通话,了解他和学生们的需要。“你那边的情况在我校论坛上一发布,就引起了广大同学的关注,我们每个人都想为你做点什么。”在矿大网站上,我们看到这样的消息:“我校前赴西部支教的99级毕业生李磊希望母校捐助他身边贫困学生一事得到在校同学的广泛关注。据最新消息,学生在线、李磊的老校友以及一些热心的同学已经开始着手策划具体的捐助事宜”,“据了解,李磊支教的学校最需要的是初中和高中,尤其是高三的复习资料以及一些课外书籍,希望志愿帮助李磊的同学在近期能够准备好一些相关的书籍,学生在线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收集。” 学生在线论坛和环测学院团委已经联合筹备“关注西部,关注教育,与李磊同行”的活动,并在酝酿“托起明天的太阳,与李磊同行”的向西部孩子说句话活动。不少得知李磊情况的学生为李磊寄去了书籍、资料和钱。一位叫周敏的同学给李磊寄去了资料并写了信,并筹划着在校园里替李磊作些宣传。 环测学院团委书记付豪说,学院的一些同学准备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一些同学已经在酝酿报名参加下一轮服务西部计划。院团委也准备有针对性地联系一些中学,组织募捐活动,为李磊的学生募集更多的书和学习资料。 论坛上的热心校友说,我们在学校里做些现在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在默默的支援西部…… (三) 李磊的学生们在这股爱心的感召下如李磊期望的那样鼓足了动力。学生们在给李磊第一阶段的小结中这样描述他们的心情“在这一批志愿者身上,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奉献爱心……一批志愿者的到来,我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他们也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英语老师自己花钱买了好多资料让全班共享,他把我们这边的情况告诉了他的同学、朋友和家人,好多热心人都寄来了资料,热心帮助我们,我们很感动,几千里之外竟然有这么多好心人,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李老师和那些远方支持我们的人……” 在母校师生们的支持下李磊也倍受鼓舞。10月20日,李磊寄给母校同学的资料中说:“理解万岁,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只因为理解,我与许多热心的人才能相识,只因为理解,这个世界才显得如此美好。很多同学朋友校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都在支持我的工作,我很感动。他们为我寄来了许多书、衣物、钱……但让我感到更多的却是爱心。我明白,志愿服务的实质是奉献爱心,尽力帮助这里的学生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我不会感到一个人的孤单与艰难,因为在我背后,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理解西部,支持西部。收到一包包的书,读着一封封感人的信,我再一次体会到:原来这个世界真的充满爱!” 在这爱心的传递中,人们的心交融在一起,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受。从李磊和他的学生们身上,人们更多地了解了西部,了解了李磊,了解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与梦想。人们也更多地明白了奉献的意义和价值。在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的同时,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 人们由关注李磊而关注更多的志愿者,关注西部,爱潮已扩展到李磊的同学洪茂盛和文法学院志愿者王飞的服务单位,同时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子正在加入这个行列,在校园里关注着西部,支持着西部。 三次青春,三次选择,她义无反顾的投身西部建设! ---题记 三年前,她从绍兴文理学院毕业,成了一名志愿者。怀着对西部建设的一份热情,揣着放飞志愿服务的梦想,至今她仍在支援西部建设的征途中。 第一次选择有着天堂的期盼 女孩名叫成茜,新年已经26岁了,原是绍兴文理学院商贸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时间回转到2005年6月。成茜放弃了一份待遇颇丰的外贸岗位,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行动”。为了这事,她不知和母亲吵了多少次,可父亲却非常支持:“孩子大了,该放手让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那天上午,成茜和学校签了协议——赴四川支教。当她还沉浸在这份兴奋中时,却接到了一个噩耗: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脑溢血不省人事。等她赶到医院时,只看到父亲一张灰暗、浮肿的脸。“这就是永远微笑着告诉我‘选择了,就不要放弃’的父亲吗?”成茜失声痛哭。 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赴川,二是回家。家里只剩身体残疾且下岗的母亲,且母亲因为老伴的去世哭得几近失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父亲的灵位前,她不停地问自己:去,还是不去? 还是母亲看穿了她的心思。“孩子,既然去西部是你的理想,你爸也同意了,现在我硬留着你,你爸会责怪我的。你就去吧!” 时间悄悄地到了起程的那一刻。成茜含泪挥别了母亲,那一刻还历历在目:同行的志愿者和父亲母亲拥抱告别,而她,独自一人背着大行囊,毅然踏上了建设西部的征途…… “不安分”的女孩续签志愿又一年 一个女孩子只身在外,最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每次从黑夜中醒来,成茜拨通电话听到母亲的声音,便觉得自己又增添了无限的动力。就这样,她开始了在四川广安岳池县的志愿生活。 每每谈起绍兴的这个女孩子,同事和领导都用“不安分”三个字来概括她。那是志愿工作的第一天,成茜只身去了当地最穷的黄龙乡。看着一个辍学小女孩瞪着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成茜的心被震撼了,当天返回县城时已是晚上7点多。但成茜睡不着,她又决定再去排龙乡摸底,可排龙乡实在太偏僻了,根本没有车愿意载她,于是她徒步走了近8公里山路。雨天路滑,成茜到达目的地时已是疲惫不堪。可是,当她听孩子们告知心中的理想是“打工”时,她心酸了,一连几天她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孩子们的真实状况,以至于领导每到休息日都要提醒她:“成茜,到处走可要小心啊!” 对于她的“不安分”,刚开始同事们都有点不理解:自己花钱买东西、花钱坐车去看那些小孩,还总是起早摸黑,一个志愿者,犯得着这么“卖命”吗? 但成茜认定的事,绝不会回头。为了尽快适应服务岗位,英语专业毕业的成茜还自学了行政管理及文秘知识,经常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研,还认真承担起了岳池县委内部刊物《信息快报》的编辑工作。 2006年,因为她的突出表现,成茜被评为绍兴市“十大杰出青年”。但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原本只是服务一年的她,又主动续签了一年志愿协议。 第三次选择,她依然决定留下 两年的志愿生活匆匆而过,或许,不少绍兴人也早已记不得她。当和志愿者们一起收拾回乡行囊时,那一叠信笺却扎痛了成茜的心。 那是几个贫困生写来的信,他们中有初中生也有大学生,用的是最普通的信纸、最廉价的墨水,可写出的却是最朴实诚挚的话语: “谢谢姐姐,我们现在有好多好多图书看了……” “姐姐,同学们都说我的书包是最好看的……” “我现在有资助人了,谢谢浙江姐姐……” “姐,谢谢你上次和志愿者们来我家,我觉得你们的事业是最崇高的……” 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就要结束了,成茜的内心却还在激烈地斗争着,虽然已拿到被录取为选调生的通知,但她一直在犹豫,不知是去还是留。 没想到,还是像两年前一样,母亲再一次安慰她:孩子,不管你作出怎样的选择,妈妈都会支持你,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以她的爸爸为榜样。孩子,你爸爸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干部,和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和农民兄弟建起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妈妈知道其实你早已有了选择,你只是放心不下我,妈妈答应你会照顾好自己的,但你也要答应妈妈,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这一次,她依然选择留下。 后记: 成茜:“我深爱我的故乡,思念我的亲人,但我更执着于理想和信念,现实的磨炼销蚀了懵懂和鲁莽,逐渐教会了我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以上都是些真实的故事,如果你想要小说类的话,可以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是1949年至1982年期间,西部铁路建设者们的故事,现实主义作品。主要展示了宝兰线、兰新线、兰青线、青藏线几条铁路的建设过程,还巧妙地通过建设西部铁路,青藏铁路的三上三下,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以耿震山、耿西北、姬心丹等几个家庭为代表的铁路家庭三辈人之间的离离合合,情感的冲击与碰撞。可以吗?
5. 青藏铁路建设感人故事
318大桥位于西藏昌都巴苏县的山沟之间,因地势险要而被称为“川藏线咽喉”,也是318国道川藏线上唯一可以跨越大型车辆的桥梁,因此是国家战略中常年战备的军事通道。
它是川藏线巴苏县横跨怒江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这座桥和云南省怒江地区泸水县六库镇怒江大桥是两个地方。
由于川藏线怒江大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家采取了战略措施保护该桥,禁止在附近拍照或无故停车,主要是防止敌特破坏。
靠近大桥的一段属于军事管制区,由武警战士把守,在桥上或桥后的隧道上不能停车或拍照,通过时速度不能太快,限速桥面,5公里/小时超速,重新倒车重驶。
怒江大桥虽然只有几十米长,却在两座大山之间飞来飞去,穿过了川藏公路的咽喉——怒江,它陡峭、荒凉,容易遭受自然灾害,被专家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这里常年驻扎着一群年轻的桥梁卫士,守桥的士兵默默地站在旁边,日夜陪伴着连绵的群山和贫瘠的土地,国军在怒江大桥与日军激战,最后国军炸毁了怒江大桥,阻止了日军从云南直接进入重庆的企图。
怒江大桥由武警中队24小时守卫,驻扎在这里的官兵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平时除了一些游客,谁也看不见,这是革命前辈在征服大山中题写的一句话:征服怒江,勇敢顽强!桥旁边的桥墩是为了纪念一个修路战士,他的尸体还包裹在石墩里的混凝土里,十八军士兵在修桥的时候,有一个士兵不小心掉进了很深的水泥槽里,其他同志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桥墩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傍晚,怒江宁静而柔和,深蓝色的河水折射出官兵用石头堆砌的四个大字——居安思危。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