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职业规划(许渊冲的生活)
1. 许渊冲的生活
2020—04—17期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记录其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点滴生活。[11]
2. 许渊冲的生活方式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西南昌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记录其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点滴生活。
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讣告消息:2021年6月17日7时40分,许渊冲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100岁。
2021年6月22日7时许,许渊冲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正式举行。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1932年毕业于南昌实验小学,1938年毕业于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外文系。
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
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1939年,他在联大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1971年,他完成了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但直到“文化大革命”后的1978年,他独自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的英法格律体译本才得以出版。
2021年6月17日7点40分,中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许渊冲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6月22日早7时许,许渊冲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3. 许渊冲的生活谁照顾
《开学第一课》中,董卿采访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
因为许老先生腿脚不便,一直坐在台上,董卿站着采访,老先生需要抬头仰视她。为了照顾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为了表达对老爷子的尊重,她选择:跪下采访,跪一会就站起来活动一下,需要问答的时候,再跪下去。短短三分钟时间,她三次下跪。就这样在舞台上跪着与老先生谈笑风生。4. 许渊冲生活不是你
《寸金赋》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篇,全文描述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下是《寸金赋》的详细译文。尝忆江南游,行舟短褐裘。虽无礼乐器,心怀古人愁。江南好风景,千里如画图。一望烟波渺,千帆竞竿舒。富人大车驾,穷在街头呼。愿随春鸟至,江畔江南居。桥下小钓翁,春水共钓鱼。斜阳草树晚,莺飞荷花初。破屋无人住,披襟走亦疏。不堪落日前,归梦故园余。知音少又贵,谈笑来何如?时危笃自守,道义与世无。朝闻道,夕死可矣。
5. 许渊冲生活条件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纵沧海桑田,我自守心中明月”。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无论何时都有无数个选择摆在我们面前,七集系列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向我们讲述了在万千诱惑中,一世一生一人一窟的浪漫情怀。
择一事,将毕生心血与爱注入事业,静待花开,守护心中的明月。
敦煌研究者选择热爱的敦煌研究为事业,每人选择最钟情的一个洞窟,终其一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便是这样,早年的条件艰苦没有挡住她奔赴的脚步,单调的生活没有打消她工作的热情。一切源于热爱,便可抵岁月漫长。同学们,当你们拥有了一个崇高抑或平凡的理想,便有了前进的源动力。正如老舍所言:“自己喜欢的,再苦也做的有滋味,不觉得忙碌。”那么在砥砺正当时的新时代,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择其所爱,投心所向”,用热爱与奋斗为祖国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择一事”是择己所爱,“终一生”更是责任与坚守。
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之中。63岁的阿木爷爷从13岁起学习木匠手艺,凭一双巧手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巧工艺品;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临摹一幅画,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我们望向风沙漫天的大漠,有无数研究者们在敦煌坚守着,研究敦煌文明而过着单调却快乐的“边塞生活”;我们远眺沿海的祖国边境,有无数如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守岛、守塔人将青春韶华播撒在人迹罕至之地——这“终一生”的坚毅何其伟大!
当多元化新潮涌来,我们能否抵住诱惑,聆听内心的选择,做一个“终一生”坚守者呢?
北大女孩钟芳蓉已给出了她的选择,滤去外界的劝告与评议,放弃高薪热门职业而选择考古,她诠释了热爱与坚守;省级非遗文化代表传承人诸葛文仓也给出了他的答案,作为新时代的领跑一代,他专注孔明锁几十年,告诉我们传承在青年身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也有如刘翔宇等二次元青年将热爱的动漫事业发展为文创,用决心与行动让世人爱上“中国制造”。他们是时代的浪潮儿,坚守内心,倾听时代的呼喊。
我国优秀翻译家许渊冲在翻译中国诗词时曾表示,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这一职业是神圣的。耄耋之年的许先生现在仍坚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他说,因为他的肩头承载着文化大任,怎能懈怠?我们也应回想自身,当年轻气盛时的热情褪去,当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将我们裹挟,我们能否学习前辈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忘我精神,为心中的明月默默守护着她的皎洁?
海明威曾言:“我为我喜爱的事物大费周章,所以我才快乐如斯。”作为站在时代起跑线上的我们,不仅要热爱心中明月,更要用责任来守住它的光亮,月光虽微,但只要人人心中有月亮,便有了世间星河长明。纵外界沧海桑田,我自守心中明月。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