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是什么时辰(下午两点是什么时辰)
下午两点是什么时辰
下午两点是未时,未时是从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午后时间,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
十二时辰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下午两点是什么时辰
下午两点,13: 00到15: 00
此时太阳落下,开始西移,所以也叫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反射
下午,是人们放松和乘凉的时候
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一个人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
十二个小时在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小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每个小时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人根据十二生肖中动物出现的时间来命名每个时辰
23-下午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
十二小时制
从西周就开始使用了
在汉代,它被命名为午夜,鸡鸣,平旦,日出,吃饭时间,角落,太阳,太阳,日出,日落,日落
又以十二地支为代表,子夜23时至1时,1时至3时为丑,3时至5时为印石,依次重复
十二时辰最初是古人根据太阳在一天中的自然规律、天空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日常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创造出来的
十二点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悠久
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杰出贡献,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下午两点是什么时辰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子 23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13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13 时正至15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15正至17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17时正至19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19正至21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21 时正至23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下午两点是什么时辰
下午2点的时辰是未时。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未时指日昳,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午后时间,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时辰的意义
《三命通会》中多处强调,时辰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市井之徒认为时辰不重要。八字一共就八个字,时辰占了两位。既然时辰不重要,不如别叫八字了,叫六字更好。《三命通会》中:年如称钩,绾起其物。目如称系,提起纲纽,日如衡身,星两不差。时如称锤,轻重加减。年月日时就如一把称子,年为称钩,月为称钩之线,日为称身,时为秤砣,四样缺一不可。
时辰是我宫之地,代表的是婚姻小家庭,子女宫之地,是日主对外的形象窗口,是门面。多数时辰带桃花星之人,其交际能力或者口才都不会太差。年月日时,都非常重要。之所以强调时辰的重要性,是因为很多人看八字时,会忽略时辰的重要性。甚至觉得时辰没有用处或用处不大。
下午两点属于什么时辰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