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落榜科举人职业规划(明清科举举人)
1. 明清科举举人
不是一个意思。
中举:(动)科举时代称乡试考中为中举。出处,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明年秋,汝弟中举,名在百十二。”
举人:(名)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2. 明清科举举人有哪些
举人,是通过乡试而得来的乡试在秋天举行,也称“秋闱”•明清的举人,不仅具备会试的资格,而且可以因此进入仕途,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考中乡试第- 名者称为“解元”.第二年的春天举行会试,称为“春闱”,由朝庭的礼部主持,所以也称为“礼部试”“礼用”等.通过会试的举人称为“中式举人”或“贡士”,得第一名者称为“会元”,他们具备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可以向进士的高峰攀登.人们尊称举人为“老爷
进士,是古代士子们通过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进入为仕的行列,受赐正途出身的荣名.通常是三年考一次,遇到特别的庆典,增加考试,称为“恩科”
- 般进士榜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等为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等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的第一名得主被称为“状元”
.俗话说。连中:元”,就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名,这是非常难的,明朝三百多年也只有两人(黄观,商辂)“连中三元”,
人们尊称进士为“大人”.科举制度是指朝
廷允许普通人
3. 明清科举前三名
科举考试前三名分别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状元:
“状”的起源为原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就像现代高考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元”在中国古代文字中是“元,始也”,按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来理解,元就是头的意思。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本次考试投状第一的人”,这就是状元的来历。
榜眼: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那时宣布科举前三名使用的是黄榜,第二和第三名站在状元两侧,就像状元的两个眼睛一样,所以后面大家都叫第二和三为榜眼。
探花:
探花郎始见于唐,唐代进士及第后,按照惯例筹钱举行期集,于杏园赏花会时(进士考试是在春天举行,所以中后在杏园赏花),挑选进士中年龄最少者二人为探花郎,使赋诗,宋代沿袭唐代的这种习惯,也要举办宴会挑选探花郎。
4. 明清科举举人是谁
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科举制度中考中举人的一种称法
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中考中举人的一种称法。明清时期秀才参加乡试考中为举人,举人中除前六名外统称“文元”,又称“文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文元
简介
明清时期乡试考中为举人,举人中除前六名外称“文元”,又称“文魁”。据清史稿所载,乡试考中的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其意是地方选送给朝廷的第一名人才;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其余的称为文魁,也就是文元。
5. 明清科举考试举人
第一级县试,更像是扫盲,毕业者为童生。
第二级府试,恭喜小学毕业,还是童生。
第三级院试,现在你可以参加第三级院试考试了,考上了,恭喜,你就是光荣的秀才了,可以免你自己一人税赋劳役了,对于大部分读书人他们大多一辈子就止步于此了,大概像现在的高中水平了。
第四级乡试,你拥有秀才资格就可以来参加以省为单位举办的乡试了,因为一般都是在秋天举行,所以也称“秋闱”。考上了你就是举人老爷了,算是步入公务员行列了,可以做官了(前提你得有钱或有背景,不然卵用没有),乡试第一名也称解元,最著名的当属唐伯虎唐解元。举人,大概相当于扩招前的大学本科水平。
第五级会试,你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来年进京赶考了,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也称春闱。最早科举刚开始时,这就是最高级别考试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结党营私,又加了一道殿试,那是后话。参加会试的考生统称贡生,考上了就是准进士了(还要等皇帝殿试钦点),这个很难,每届大概就三百人左右,会试第一名也称会员(不是QQ那种),不过没什么卵用,历史上大部分会员都没有笑到最后。
第六级殿试,会试结束,如果你金榜题名的话,恭喜,只要接下来不犯傻你基本就是进士了。接下来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试了,这样你就可以自称是皇帝的学生了,天子门生就此而来。殿试只要不犯大错,基本都能过(最早宋朝时,殿试也刷落人,但后来一个落第的士子愤而转投西夏,给宋朝造成了巨大损失,从此殿试基本不犯大错就不刷落了)。殿试结果分三等,第一等进士及第,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赐进士出身,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剩下一两百人都是。进士大概相当于现在博士后水平。
其实除了这六级以外,还有一个更高级别的考试。
宋朝时叫制科,非常非常难,需要非常非常的博才行,这一级别更多是荣誉象征,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相当于院士级别了。
明清两朝叫庶吉士,就是在进士中选更加优秀的,甚至有非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说法,这个更像是文人间的傲慢,非要再分个三六九等。也相当于院士级别了。
6. 明清科举举人名单
谢谢邀请,
1,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是秀才,
2,省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考中就成了举人
3,有礼部主持的是会试,考取的叫贡士
4,皇上亲自主持的叫殿试,通过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7. 明清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哪四个级别?顺序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绵存1300年。
明、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以取得童生的身份。有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清朝的县试多在二月举行,而府试则在八月。
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首先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岁试的任务: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乡试,叫“录科”。明清时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生员,可乘机来补考,叫“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伯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贡院内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和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之时,所以称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的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正常举行的乡试外,遇到皇帝生日或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增加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会试又称“春闱”,“礼闱”。会试被录取的举子,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发榜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殿试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有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也有若干名。
一、二、三甲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尽头了。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称为“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的。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最后根据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确定授予的官职。状元、榜眼、探花按惯例可被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到翰林院任职。其余进士大多授予知县一职。
8. 明清科举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
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会试与殿试的区别在于:
1、历史发展不同:会试是在明清两个朝代才出现的一种科举考试制度,而殿试则是在唐朝便有了的科举考试制度,这种制度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
2、应试的场所不同:会试在南京夫子庙,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而殿试是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
3、考取的功名不同:殿试结果分为:进士、赐进士等等。会试的所有中试者都称贡士。
9. 明清科举考试者分别称为什么
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
传胪不只有第四名这么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第一名也叫传胪.从第四名开始(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名额不定再往后赐“同进士出身”这就是明清科举的排行.
而“会魁”“会元”“解元”不是进士考试的排名,会魁和解元是乡试第一名的称号(举人考试,比如唐伯虎就称唐解元)“进士”是一个统称,会试录取后都称为“进士”明代科举考试有以五经取士一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这不是科举的排名。“举人”是通过乡试考生的统称“秀才”是通过院试考试后考生的统称,也叫生员
10. 明朝科举举人
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宋朝的读书士子通过解试后所得到的举人功名仅代表其人可以参加在京的会试,会试连考三天,逐场淘汰,如若会试下第,则要从头再考。举人功名只是一种一次性的资格。
明朝则不然,明朝官学发达,读书人通过各级考试获得的生员,秀才,举人等功名是终身的身份,一旦得中,便享有各类政治、经济、法律等特权。哪怕没有通过再往上一级的考试,也不会影响到现有功名,只需等待下次考试即可,范进中举便直接的表现出了这一点。
11. 明清 科举
隋文帝,科举制度萌芽,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唐期,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完善了科举制度。
明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摧残了文化。科举制走上衰落。
清期,一九零五年,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最终完成历史使命!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邮箱jdapk@qq.com